“能源互聯網=智能電網2.0版?”這是來自電網的一家之言,姑且聽之。
近日,在第九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上,國網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馮慶東表示,能源互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基礎設施相結合的必然產物,為解決新能源的接納問題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方案。能源互聯網就是智能電網的2.0版。
馮慶東介紹,近日人們熱議的能源互聯網是在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接入將徹底改變電力系統的結構,基荷火電廠將逐步減少。未來的主要目標是增強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以接納更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馮慶東解釋,這種目標具體包括提升火電機組的靈活性與調節性;電網靈活擴容,靈活接線,靈活的拓撲變化,可遠方修改定制,區域能源優化與分布式協調控制;提升需求測用能優化管理水平、需求響應水平、實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馮慶東指出,在上述目標基礎上,能源互聯網應運而生。在“十二五期”間,我們已經建設新能源建設項目89個,“十三五”規劃還將作為重點規劃內容。
馮慶東提出,能源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以配電網為基礎的,以新能源接入為主,通過能量管理系統作為分布式能源設備,實施廣域優化協調控制,實現冷、熱、氣、水、電等多種能源互補,提高用能效率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統。
馮慶東指出,能源互聯網具有四個特征。首先是面向物理實體,主要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天然氣發電以及冷熱電聯產系統、儲能等;其次在能源互聯網中,能量可在風能、太陽能、電能、熱能、化學能等多種形式間相互轉化;再者,能源互聯網接納新能源對分布式能源設備初期采取局部消納和控制的方式,中遠期將向廣域的優化和基于控制策略標準(Control Performance Standard,以下簡稱CPS)的協調控制方式轉變;第四,能源互聯網將以開放式的信息網絡為主體,基于CPS實現對新能源設備、儲能設備、用電負荷及其他能源信息監視與精確控制。
在馮慶東看來,為了滿足能源互聯網接納新能源的需求,配電網應該具備三個功能:第一,新能源的即插即用。當新能源并網或者離網時,配電網應該能夠識別新能源設備的狀態和屬性;第二,信息交互功能。當新能源向配電網發出服務請求時,配電網應該能提供相應的服務;第三,能源管理功能。配電網能夠適應分布式新能源和用戶之間復雜的隨機特性,實現多種新能源動態管理和優化控制。
馮慶東建議,“十三五”期間,國家應做好規劃,選好切入點分布實施,可以以分布式能源與新能源微電網、需求側管理和節能為切入點,構建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能源互聯網平臺以及分布式能源與新能源微電網能源管理系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