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2年,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中國(不包括臺灣地區)新增安裝風電機組7872臺,裝機容量12960MW,同比下降26.5%。這是中國風電行業發展20多年來的首次下降。與此同時,風電棄風進一步加劇,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2年,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全國平均為1890小時,較2011年下降30小時。個別省(區)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到1400小時左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
曹志剛坦承:“金風科技在初期受到很大壓力,并有些恐慌。”
面對行業危機,金風科技管理層迅速做出決策,從事后效果來看,可成為企業應對行業危機的鏡鑒。
曹志剛告訴記者:“日子不好時,很多企業本能是收縮的,但金風科技反其道而行之,做了大量研發投入,以提升產品質量。”
金風科技與零部件企業一起做了很多預防性投入,諸如建設實驗室、與零部件廠商制定新標準等。這些新標準也進一步抬高了風電的發展水平。在脫網事故發生后,行業標準進一步完善,每個企業都要具有5個電力合規性標準,如低電壓穿越、無功補償等,這在以前是不清晰的,重新定義質量標準,需要與供應商一起做投入,最后能夠見到的是可利用率提升了,損失降低了。
金風科技在行業周期中意識到的另一個經驗是現金流的重要性,風電場開發業務在業績下跌時期提供了重要支撐。
曹志剛說:“行業景氣時,風電場是錦上添花,但在困難時期,由于有發電收益,可為企業提供了重要的現金流支持。”
金風科技的風電場開發業務始于2006年。在經歷危機后,金風科技正式將風電場開發納入其主營業務,截至2015年6月30日,公司風電場項目累計發電裝機容量204.95萬千瓦,其中權益裝機164.9萬千瓦,在建風電場項目裝機容量139.9萬千瓦,權益裝機容量129.6萬千瓦。報告期內,金風經營的風電項目實現收入83475.92萬元,同比增長60.43%。
“經歷了此次波谷,風電場投資建設更加清晰有力了,也將在公司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曹志剛表示。
以降低度電成本為核心的戰略轉型
在經歷行業低谷并重新進入增長期,尤其是風電上網電價下調之后,金風科技的戰略也隨之發生調整:以降低度電成本為核心,從設備制造型企業轉變為制造+衍生服務型企業。
曹志剛表示:“今后,金風科技的思路是以度電成本的需求作為研發、制造和服務的基礎。”
度電成本的下降不僅僅局限于風機造價的下降,采集風能效率的提高更加重要。作為提高風能采集效率的舉措,金風科技也推出了柔性塔架。按照風電的規律,塔架每增高10米,平均風速至少增加0.1米/秒,這將為發電商帶來更高的效益。
不僅如此,在增加塔架的同時,金風科技希望盡量減少重量的增加,在運行維護層面,金風科技試圖顛覆行業內常用的“可利用率”。“可利用率”是衡量風電機組性能的常用指標,其算法大致是用風機故障時間除以一年8760小時。
但在曹志剛看來,此前的算法過于簡單,“還有一種算法更加精細,將一年中因無風、風速過小或過大造成不能發電的時間刨去,這樣也許只有5000小時了,應計算在這5000小時內風電機組有多少時間可以發電。”
這對風電服務是一項很大的變革,應盡量確保在發電風速范圍內使風機處于運轉狀態,這就要求服務從原來的定點定修,轉變為通過風功率預測等手段做預防性維護了。
在降低度電成本的進程中,金風科技也希望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的技術和工具。
金風科技還計劃將風電場的運行管理延伸至智能電網,今年3月位于江蘇大豐的智能微網項目已順利實現并網發電。
“制造+衍生服務型企業是金風的前進方向。”曹志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