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是中廣核事業的起點,也是中廣核文化的發源地。9月28日,138位來自天南地北的中廣核小伙伴相聚大亞灣,體驗了一場中廣核文化尋根之旅。在28日的大亞灣參觀體驗之旅結束后,來自新疆昌吉市呼圖壁縣的節能公司代表岳國行感慨:“來到大亞灣,有一種回到母親懷抱的感覺。我會把此行的所見、所聞、所感分享給身邊更多的同事,讓更多人感受我們的‘母親’——大亞灣的魅力。”
文化尋根活動是本屆企業文化周的重磅活動,尋根代表們跟隨中廣核歷史文化地標,實地參觀了大亞灣/嶺澳觀景平臺、西區宿舍、北區餐廳、大亞灣核電奠基石等地標,了解了背后的歷史故事,模擬實景體驗防人因行為訓練,實地探尋了中廣核的文化起源與內涵。
今年的尋根有“國際范兒”
在參加本屆活動的138位尋根代表中,除了來自西藏拉薩、新疆烏魯木齊、首都北京、大連紅沿河、廣西防城港、福建寧德等全國各地的員工,還有8張金發碧眼、眼眶深邃的面孔顯得比較特別,他們來自鈾業公司的哈薩克斯坦謝米茲拜伊鈾礦。隨著“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廣核大家庭也不斷壯大,“家庭成員”遍布哈薩克斯坦、納米比亞、澳大利亞等地。海外尋根代表的加入,讓此次“尋根之旅”更具國際范兒。
8位哈國的兄弟都是第一次來到大亞灣,絕大部分也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在嶺澳觀景平臺,在材料碼頭,在大榕樹下……在每一個經過的景點,拿起手機拍了很多照片,留下了很多合影,一位哈國尋根代表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哈薩克斯坦是內陸國家,向往大海是每一個哈薩克斯坦人心中的夢想,今天,我們第一次來到大亞灣,第一次來到海邊,心情是無比的激動。”
在交流環節,一位哈國代表站起來發言,給在場的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親愛的同事們,我們是來自謝米茲拜伊鈾礦的同行們。今天,我們感到很驕傲,因為我們親眼見證了我們開采的鈾礦用在了(中廣核的)核電站。來到大亞灣,如此宏大的核電站,給我們巨大的心靈沖擊,更重要的是,它還如此井然有序,環境也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倍。回到哈薩克斯坦,我一定要給同事們講講大亞灣,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想要來。我們祝愿中廣核繁榮昌盛,因為核電站的建設也關系到天然鈾的供應,我們是血脈相連的親人!”
一場安全文化深度體驗之旅
“我們的安全文化是交過昂貴‘學費’、花費無數心血換來的,必須要不折不扣地得到傳承。同時,中廣核的安全文化不僅僅針對核電站,而是面向整個中廣核……”中廣核董事長賀禹在文化課上,曾著重強調安全文化傳承對于中廣核的重要性。
大亞灣是中廣核核安全文化的發源地,本屆企業文化周又恰逢中廣核“安全文化年”,因此,此次大亞灣尋根之旅更是一場安全文化的深度體驗之旅,相比去年,在地標故事分享等環節設計上更凸顯安全內涵。作為實況版的企業文化復訓,本屆尋根活動仍延續了去年當事人講當年事的模式,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來詮釋中廣核的文化精髓。
站在西區宿舍的兩層小樓前,1989年加入大亞灣建設、如今成為技術高工的徐萬年分享了當年創業時的苦樂年華。“深圳的夏天很長,晚上經常熱得人難以入睡,每天回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打盆冷水潑到地面上,水立馬發生汽化反應,地也馬上就干了。空調在那個年代就是個傳說……”徐工還回憶:“當時的大亞灣可以說是一個小聯合國,1000多位外國專家駐扎在這里,各國文化在這里碰撞。當時法國EDF的專家顧問配備到了每一個班組,連給轉動設備加油都由法方專家監護操作,文件準備、程序劃叉、簽字確認,一個步驟都不能少。當時一些中方員工有抵觸,但堅持下來,大家意識到,其實我們學的不是加油,而是‘按程序辦事’的文化。”
在大亞灣觀景平臺、嶺澳觀景平臺,嶺澳二期的機組長陳鵬講述了大亞灣核電站開工不久發生的漏筋事件始末——在漏筋事件中,面臨復雜的內外部形勢,為了守住安全底線,大亞灣不惜停工55天,真正做到了決策時“確保在任何情況下,安全都必須處于優先位置”、“堅持在質量問題上決不讓步”。嶺澳一期運行值副值長肖守勇在嶺澳觀景平臺講述了堅決報廢不合格轉子及定子的故事,強調了中廣核對“安全第一、質量第一、追求卓越”一以貫之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