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風電、光電存在間歇性、隨機性的“天然弊病”,比如有風無風、風大風小,都會影響風電出力,再比如青天白日,光電可以運轉自如,可黑夜陰云,光電就會“怠工”,所以占比不能過高,且須要用其它電源如水電進行匹配,否則就會對電網的穩定造成影響。
大容量儲能何時普及?
面對當前棄風、棄光問題,國家電網已經在謀劃解決之道,規劃在2020年將現有電網互聯整合為東、西部兩大電網,并于2025年融合為一個同步電網,從而更好地消納“三北”地區過剩的電力。
但為風電、光電開拓“銷路”的同時,也要有效地改善電網系統的運行特性,否則功率波動起伏較大的光電、光電,由于大規模、集中式地“蝸居”在我國一部分地區,仍無法有效地并網輸出。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鄭寶森等與會人士的共識是,大容量儲能技術,不僅可以平滑風電、光電的功率波動、促進其大規模消納和接入,也可以對電網進行調峰調頻、增強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能力。
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受當前技術條件,壽命、價格,成為阻礙大容量儲能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兩道鐵絲網。
“由于價格、壽命等等限制,從經濟性角度上,大容量儲能技術還不可接受,目前仍唯一可行的還是抽水蓄能。”但王偉勝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正面來看,大容量儲能技術也在發展,并在規模化、商業運用上做著嘗試。
讓人仍看到曙光的是,儲能技術的效率和壽命正在持續改進,其昂貴的價格也以5-10年約降低一半的速率在持續下降。
“隨著各種儲能技術路線的逐漸成熟、化學儲能成本的持續下降,及相關政策的逐步完善,電網對新型化學儲能的需求將更加迫切。”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在發布的報告中表示,“十三五”期間將是化學儲能技術逐步向大容量、高效率、長壽命發展的階段,并有望進入商業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