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存的能源互聯網商業模式
能源互聯網不能簡單等同于互聯網+能源。清華信息技術研究院副主任曹軍威表示,能源互聯網強調的是能量交換,而互聯網+能源則是強調信息交換,前者包含后者,在能量交換基礎上,再去講B2C、B2B、C2C、O2O等多種形態商業模式。
《指導意見》討論稿中,關于促進能源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部分有不少篇幅。緊扣電改,基于能源互聯網市場交易體系,支持能源資源、設備、服務、應用的資本化、證券化,為基于互聯網+的B2C、B2B、C2C、C2B、O2O等多種形態的商業模式創新提供平臺;促進能源領域跨行業信息共享與業務交融,培育能源云服務、虛擬能源貨幣等新型商業模式;鼓勵面向分布式能源的PPP、眾籌等靈活的投融資手段,促進能源就地采集與高效利用等被重點提及。
信達證券能源互聯網行業首席分析師曹寅稱,未來的能源行業在用戶側會非常多元化,會有很多小型售電企業出現。以前的能源行業,無論發電、電網建設,還是用戶側電力銷售,基本上都是由國網、五大電力等企業來進行統一規劃、建設、投資和運營的。
分布式能源使消費者身份相應發生變化,變成產銷一體的消費者。因我國能源行業長期被壟斷,有關信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此前消費者通常無法獲得參與機會。而能源互聯網新系統下,消費者與能源供應者之間需要互動,這種封閉格局將被打破。
國家鼓勵利用互聯網理念,積極探索能源互聯網與不同行業融合發展新途徑,同時鼓勵利用互聯網手段,在大型建筑、場館、園區、島嶼、城鎮等不同規模范圍內開展能源互聯網技術應用、商業模式和政策創新試點,內容包括多能協同能源網絡優化建設與協同運營、清潔能源互聯網化交易、綠色貨幣與綠色證書等能源衍生品交易運營管理、電動汽車與儲能互聯網化運營、能源大數據應用服務等。
目前我國推進能源互聯網建設工作采用的主要模式是試點+推廣,即首先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園區或地市進行能源互聯網工程試點,并將試點逐漸豐富、鏈接,進而形成更大規模的能源互聯網絡。例如海淀、亦莊開發區等區域性能源互聯網項目。
能源互聯網的資本關注愈發升溫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預計,未來會有不少新能源企業進入儲能市場,將為儲能市場尤其是儲能系統集成市場注入很多新的活力,既可以解決新能源目前遭遇的“限電”問題,也可以提高智能微網的經濟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
在政策驅動和技術進步的驅動下,國內外產業資本紛紛布局儲能產業。國內方面,在能源互聯網的推動下,多家上市企業布局儲能領域,傳統的鉛酸電池轉型可再生能源儲能,擁有風電和光伏電站優勢的企業,也在積極布局儲能行業。
科華恒盛主營UPS電源,旗下電動汽車充電用儲能裝置已出口美國;陽光電源已與三星SDI合作建設鋰離子儲能電池項目,并積極布局光伏電站。天合光能成立天合儲能公司,計劃到明年公司實現在全球儲能市場上的占有率約為1%,到2020年成為全球排名前五的儲能解決方案供應商,打造“智慧能源+互聯網能源”。
此外,南都電源在領先的儲能電池技術基礎之上有望戰略延伸到云控制和儲能運營領域。新加坡的智能光伏儲能項目顯示其在云計算、智能能量管理上的潛力。圣陽股份轉型風電和太陽能儲能領域,儲能業務收入占比近半。科陸電子擬募資30億元加碼光伏和風電儲能及微網運營等領域,目前正在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和儲能系統。
局部性能源互聯網技術應用值得期待
當前,局部性的能源互聯網技術應用不斷拓展,各地小區內的儲能應用逐步增加。《指導意見》中提到,鼓勵整合小區、樓宇、家庭應用場景下的儲電、儲熱、儲冷、儲氫等多類型大分布式儲能設備及社會上其他分散、冗余、性能受限的儲能電池、UPS、電動汽車充電樁等儲能設施,建設儲能設施數據庫,將存量巨大的多種類型的儲能設備通過互聯網進行管控和運營。
業內專家預計,小區儲能電站、充電樁建設將會對儲能市場帶來很大影響。首先其需求巨大,如果國內大量小區實現充電樁和儲能設施的安裝,對于電動車的引入、風光電尤其是分布式電站的發展,會出現更多市場機會。
分布式能源得益于分散、靠近用戶端等優勢,對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也能提供良好發展途徑,丹麥的分布式比例高達50%,而歐盟也有平均10%的占比,我國這一市場空間雖然很大,但目前與歐洲在技術、市場及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差距顯而易見。
未來,個人、家庭用戶與分布式資源、儲能資源之間,也可通過局部的自主交易,實現分布式能源生產、消費一體化。傳統電網模式無法順應分布式能源的發展需要,而能源互聯網以能量和信息的雙向流動為主要特征,實現信息與能源的深度融合以及系統的動態平衡,能夠最大限度地適應新能源接入,使得分布式能源發電與資源調配更為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