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是質量的延伸和完善。簡單地說,制造=生產+服務。中國十九冶集團圍繞3個方面提供最優的服務:一是培育核心競爭力。生產不在于大而在于強,低水平的生產,規模越大,風險也越大。抓住關鍵環節,做精做透,確保風電塔筒的質量,滿足業主的進度要求,才能創造核心價值。中國十九冶集團在技術上不斷創新,這是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支撐。二是注重過程管理。以塔筒生產為中心,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產前服務以技術交流和準備工作為主,產中服務主要是做好塔筒生產質量的動態監控和溝通工作,產后服務則是及時、妥善的提供售后服務。中國十九冶集團在資金、人力和物力上加大投入,這是強化服務理念的重要保障。三是打造全程供應鏈。制造是一條完整的價值鏈,必須走出自身圈子,組織相關企業打造全程供應鏈。這條供應鏈包括原料供應企業、零部件配套企業、業務外包企業、物流運輸企業、相關合作單位等。整合資源,從企業內部服務走向供應鏈全程服務,這是做好服務文章的重要路徑。
規劃遠景目標
利用技術優勢進軍風電塔筒制造業,繼而拓展其它風電設備制造及風電安裝市場,是中國十九冶集團打造攀西地區最大風電鋼結構基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一條必由之路。
在企業2016~2020年發展規劃里,中國十九冶集團對風電鋼結構基地的遠景目標進行了明確。到2020年前后,將西昌設備結構有限公司打造成為攀西地區制造實力最強、科學管理水平最高的風電塔筒制造基地,同時實現經營規模最大、市場開拓能力最強、綜合競爭力最具優勢的企業。
目標明確,重在落實。中國十九冶集團將以四項措施為保障,打造攀西地區最大最強最優風電鋼結構基地。
一是積極主動關注國家風電發展的總體規劃。風電的發展需要政府和企業部門提高對風能利用重要戰略地位的認識。中國十九冶集團將根據國家風電發展思路,積極了解國家風電發展的總體布局,參與早期的風電勘查設計工程,提前了解選址的各種情況,重點跟蹤具備競爭優勢的項目,統籌考慮,盡早謀劃,使市場開發有的放矢。
二是主動進行戰略調整,完善組織機構。面向市場,加強戰略研究和加快結構升級,是中國十九冶集團鋼結構產業未來發展的重點與關鍵所在。因此,必須不斷探索轉變發展的方式,實現轉型升級。同時,進一步完善組織機構,建立相應的技術研發中心和塔筒制造、風機改造、維護和維修機構,實現風電施工規模化,從而提高風電項目份額,使之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風電產業體系。隨著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盡快地建立起相應的產業體系,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風電建設的不同階段,包括建設前的項目咨詢、風資源調查和評價、選址、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的管理服務、安裝及施工指導,建成后的運行管理、監測、檢修、售后等,都需要不斷完善,從而為健全風電產業服務體系、大規模參與風電項目建設奠定基礎與創造條件。
四是加大與風電開發企業的合作。堅持以“做優、做強、做大、做精”風電市場為目標,與國電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中廣核、三峽集團、川能投等正在進行風電投資開發建設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消除溝通障礙、準入門檻等“壁壘”,推進風電市場的開發,在行業中樹立標桿。
好風憑借力,唱響“大風歌”。進軍風電市場,是中國十九冶集團貫徹中冶集團“四梁八柱”之“核心技術裝備與中冶鋼構、環境工程與新能源”總布局的重要措施,也體現了“精細化制造+綠色節能”的鋼結構轉型方向,對于在橋梁、水電、高層建筑、市政場館等鋼結構產品和市場中樹立中冶鋼構品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