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風電場項目開發,或許你也篤信設備招標是風電場開發鏈條上最重要的部分,但你在耐心看完下文以后,恐怕就會認為風電場解決方案招標才是項目開發不可或缺的。
這可能意味著風電場開發模式抑或風電場建設生態圈的改變,正如一位來自風電開發巨頭的開發部負責人所說,“我希望用風電場開發解決方案重新定義風電場開發模式,以保證風電場被看作一個整體,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風電場的內部收益率(IRR),獲取盡可能大的凈現金流。”
為什么上述負責人如此推崇用解決方案的視角來整體看待風電場的規劃、招標和建設呢?這源于他對風電場開發建設現有模式、現狀的深度洞察和體驗。
風電場開發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項目的收益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而這些制約和影響因素在不同的項目特點下,又各不相同。因此,在面對眾多變量的情況下,風電場現有開發建設模式一般都會設置限定條件,比如限定單機容量、限定風電場總容量、限定必須單一機型且不能混排、限定機位個數及位置,甚至限定單一塔筒高度等等,這些約束自有存在的道理和邏輯,比如單一機型可以為設計院出圖、施工以及運維管理帶來便利,但從本質上看,這些約束不僅禁錮了風電場設計的技術優化,也直接限制了風電場可能更高的整體收益率。
想想看,如同這世界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你在風電場實際開發過程中也找不到風資源、地形條件等完全相同的項目,而且實際情況是,隨著中東部和南部風電開發的迅猛發展,風電場的資源情況、道路情況、地形情況等可謂千差萬別,如果再把風機當作像螺栓、螺帽這樣的標準件來看待、采購和使用,顯然就很不適宜了。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越來越多的開發商看好風電場解決方案招標這一開發模式。
從管理維度上看,風電場的開發過程往往被分為項目開發、設備采購、工程建設、項目運維幾個大階段,如此劃分雖然帶來了行政上的高效率,但也割裂了風電場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流,其結果是即便各階段目標最優,也難以實現風電場全生命周期最大收益。
看見問題的本質,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近了,如果把風電場視為一個集成化的系統性產品來開發,上述問題便有了迎刃而解的可能。也就是說,讓風資源、風機排布方式及組合、塔筒、基礎、集電線路、道路、風電場運行這些因素互相耦合影響,使風電場解決方案尋優成為一個反復迭代的非線性問題,那么每一個風電場都應該對應一個可以被優化的空間,更高的IRR就成為可實現的目標。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原因也很直白,隨著國內優質風資源的規模化開發,風速在7m/s之下的資源已成為風電開發的新起點,而且復雜地形條件的風電場開發更為困難,加上風電電價下行已成為必然趨勢,越發讓當下及未來風電場投資收益變得脆弱,這意味著風電場開發必須找到解決其自身脆弱性的正確方向。
所以,行業領先的風電場專業開發商要用“風電場開發解決方案招標”來應對風電場開發投資收益上的風險和脆弱。下面這幅“風電場收益模型影響因素”圖有助于你理解這個問題,它說明傳統割裂的“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開發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專業風電開發商所摒棄。
其實,摒棄割裂,將風電場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思想,就是風電場的產品化開發理念,上圖中的影響因素便是可挖掘的增效潛力,通過優化和迭代實現風電場最優收益。
比如風電場開發中的風機設備選型,從解決方案招標的角度看,各廠家必須通過對項目信息進行深入分析,以及不同方案比選、現場踏勘和各種制約因素的綜合考量,并和開發商進行深入討論和反復迭代,才可能做出真正符合開發商投資偏好的經濟目標復合最優方案。換句話說,要從發電量、道路、基礎投資、塔筒投資、征地費用、交付難度、后期相關服務等多個維度對項目做出全方位評估和優化。
可以感知和預見的是,開發商正在通過解決方案招標引入了以直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良性競爭機制,額外獲得有綜合實力更強的供應商所提供的全生命周期綜合解決方案和更多的增值服務,而不僅僅停留一個簡單的設備招標和交易活動上。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越是領先的、規模和收益都有優秀業績的風電開發商,越是讓風機設備供應商較早介入項目開發階段,通過不斷深入的解決方案優化后,真正到了設備招標階段,有競爭力的設備供應商就相對較少了。實際上,解決方案反復迭代和深入優化的綜合價值創造過程本身就是更加理性和透明的篩選供應商的過程,而傳統的單純將風電場的風機設備招標來組織招標,已將這個環節和其他環節完全割裂,僅僅靠幾天的評標過程,很難從十余家不同競標風機中比選出最契合整個風電場產品的最優風機。
所以,好的風電場一定是設計出來的,也就是說,是通過反復優化,而不是通過從良莠不齊的風機設備廠家中單純設備招標招來的。從這個角度看,風機設備提供商能夠提供完整、高效的風電場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設計能力已成為風電開發商的訴求。
說到這里,你可以通過下圖看看一個風電場設計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的閉環全過程:
接下來,再用一個解決方案招標的實例讓你有更具體的理解。
某業主的某風電場項目,前期規劃容量48MW,風場中立了3座測風塔,可研報告中采用2.0MW機型排布,提供了24臺機位點坐標。由于風場北部區域海拔較低,風資源較差,北部測風塔實測風速數據顯示,70米高度僅為5.30m/s,且測風塔數據質量較差,導致對該區域的風資源分析結果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中部和南部兩個測風塔實測數據表明其區域風資源情況較好,70米實測風速分別為7.07m/s、7.98m/s。
值得注意的是,業主和設計院對該項目進行迭代以后,決定采取解決方案招標方式引導各廠商通過各自的微觀選址能力、工程建設經驗等對機位方案、機型選擇進行了定制化優化,最終確認的方案,其要點體現在3個方面:
(1)去除北部風資源較差處山脈的機位,此處在可研機位的基礎上,增加了5個機位,使得最終的優化機位均排布在南部兩個風資源好的山脈,機位排布相對集中,既減少了道路、線路等工程造價,又規避了風資源差的機位,增大機位平均風速,減小了尾流,等效滿發小時數提升了204小時,資本金IRR提升1.64%。
(2)根據各個機位點平均風速、湍流等級、坡度、入流角等參數的不同,推薦最適合每個機位點風況的定制化機型,最終選擇不同容量、不同設計年平均風速、不同湍流等級的A和B兩種機型混排。
(3)通過混排不同容量的機型節省了機位,減少項目的征地成本和工作量,縮短項目建設期,減少資金利息,使得吊裝、道路、線路等投資進一步減少,山地風電場優勢更為顯著。
下表是設備采購和解決方案兩種招標方式的對比情況,優劣顯而易見。
下圖是可研報告中提供的機位點坐標(左)與解決方案優化機位點坐標(右)的對比情況。

下面這張表的內容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上述兩種招標方式的不同:
必須提醒的是,在具體招標實踐上,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對項目進行解決方案招標的管理和運作,項目準備要做到相對充分,要盡早引入有實力的風機解決方案提供商,開發商自身的組織機構應配置風資源及微觀選址、道路運輸工程建設、風機產品、運維服務以及經濟財務等方面的專家資源,能夠真正從全生命周期角度核算風電場投資、收益、支出,并在細則上對影響全生命周期收益的技術經濟及財務指標進行考量評分,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目前解決方案招標的運作模式僅僅在國內的一些技術實力較為領先、運行積累都相對深厚的開發商發電集團得到了應用,而沒有在整個行業推行,但榜樣的旗幟已然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