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鵬飛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原副理事長,長期從事風電產業發展方面的工作。1965年畢業于北京機械學院機械系,1981年至1983年作為訪問學者出國留學,在荷蘭能源研究中心參加了30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性能測試和10千瓦風力機組概念設計。1984年至1995年,借調中國風能技術開發中心任對外聯絡部主任,負責執行國家科委的政府間風能合作項目,其間還承擔了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地區風能工作組秘書處的工作。他親身經歷了中國風能起步階段的許多政府間合作項目。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電是世界能源界的一個新技術,而中國并沒有掌握這個技術。
當時,中國做大風電并網的技術沒有成功,完全沒有產業化。并網型風電機組在當時是沒有產業化的技術,只有一些處于科研實驗階段的項目。
但在國外,丹麥等歐洲國家風力發電已經有一定的規模,而且是比較成熟的商業化的機組,他們也愿意把和中國的合作作為一個科技合作的項目。
于是,因為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原因,政府間的合作項目便應運而生,也成為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起步的關鍵。
「艱難起步」
在政府間合作項目方面,從80年代開始由國家科委執行的主要有三個:福建平潭島合作項目、山東煙臺崆峒島合作項目和浙江大陳島合作項目。
平潭島的風電合作項目從1986年7月開始,10月投入運行。項目包括Windmaster公司4臺200KW的定槳距失速調節型風電機組,是由比利時政府贈送的。200KW的機組在當時是最大的,項目由福建省科委執行,選址就在平潭島。
為什么選在平潭島?因為平潭島在當時已經有一個風力發電實驗站,曾有過一個咱們自己研制的55KW的實驗機組,它用的是直升機退役的葉片,運行時損壞。再加上平潭島的風也比較好,所以就選在了那里。
平潭島屬于福建省,是我國第五大島,位于臺灣海峽和海壇海峽之間,風力資源十分豐富,年均平均風速8.4m/s。大于5m/s的風速每年有7000h,且風向穩定。
選址確定后,比利時就派安裝的專家過來指導。比較有意思的是,在當時,我們在平潭島沒有安裝200KW機組的大吊車。200KW的機組大概有40米高,葉片直徑可能是30米左右,一般塔高和葉片直徑是差不多的。但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土辦法,咱們找來了當地的安裝隊。中間一根大桿子,你的風力機組的機艙有多高我的桿子就有多高,反正能把你吊上去。然后有四根繩子,四個絞盤機,在地上四個角上。也就是說,在當時,是人工吊裝或者是半機械式吊裝。
裝起來并沒有馬上運行,要等海底電纜,因為這是并網型的機組。安裝完是在8月份,真正并網是在10月份左右。
在這期間,國內的許多單位去參觀學習,中國政府承擔這些配套的資金,國外的資金像買設備、派專家或者中國專家到比利時去學習由外國政府來承擔。
其中,江西直升飛機研究所(602)所的孫如林,他是個工程師。當時給他一個名額,到比利時去培訓,大概有一年多,回來在保定的惠騰葉片廠當總工,那是中國最早的一個葉片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