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來自于遙遠的德國北部小鎮,一家祖輩四代農民在90年 代開始了綠色能源示范,成為德國能源轉型的先鋒,開發并運營了本地多座風電場、儲能電站、光伏和生物質能電站,成功為全村提供了100%的綠色能源,并幫助全村村民增加了收入。這些項目不僅獲得了博世集團的示范項目經濟資助,還引起了眾多世界級投資銀行的關注。這是一個叫Jan Martin Hansen的德國農民開發風能的故事。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成千上萬個農民Hansen的參與,德國的能源轉型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去過德國北部的人都知道,當地一年四季風吹不斷。在德國北部人民眼中,風是大自然的饋贈。在德國,農產品多為玉米,風能是一個隱藏的寶庫。有一天,以種玉米為生的Hansen突發奇想:“如果把風能利用起來,會怎樣?”
“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其他村民時,大家都說:你瘋了嗎?”Hansen穿著一身普通的卡其色棉衣,帶著一個鴨舌帽,因為上了年紀身體有點肥胖,在一望無垠的草地上邊走邊回憶著。Braderup是一個遠北地區的小村莊,在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風能資源豐富,當地居民已經習慣了疾風,但沒有人想過要把這些風能利用起來。
Hansen只是個純農民,沒有技術、沒有經驗、沒有資金,最多有一些機械常識。上世紀90年代,他起初與一個來自丹麥的電力工程師合伙并從初裝學起,后來陸續吸引了當地200多個村民加入。在村民們集體出資幫助下,取得進一步發展后還獲得了銀行貸款。
最初建起第一臺kW級風機時,雖然風非常不穩定,但電網還可以適應并傳送清潔電力。但隨著在2005年8臺西門子2.3MW級SWT-2.3-101型風機投產,常常因當地電網傳輸線路老舊導致電網超負荷。因風能不能被儲存,造成很多困擾。
于是Hansen想到:“能不能給風機裝一個儲能設備?”這樣,在風速快、發電多時,可將多余電能儲存起來,當風速低、發電少時,又能將儲存的能量盡快釋放出來,形成電網友好型發電系統。
那么,當地電網該如何發展以消納100%的新能源?當地并不是負荷中心(德國的魯爾區與南部地區是該國負荷中心),富裕的清潔電力怎樣外送?大比例新能源并網下的電力交易怎樣實現?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儲能是大規模新能源發展的必然選擇!而這些問題的答案要從德國的能源轉型說起。
儲能開啟能源轉型新階段
德國的能源轉型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反核浪潮,2000年新能源法案頒布之后得到進一步發展,最終在2010年前后,新能源成本因大量生產制造而大幅降低,產業發展隨之爆發。由于大量新能源投產,很多區域配電網公司既要消納這些新能源,又要保障供電可靠性,還要有極具競爭力的上網電價和銷售價格,然而由于新能源并網而造成的電網頻率擾動和輸電線路阻塞問題,還無法通過技術手段完全解決(線路規劃建設周期長、調頻成本高、新能源可控性差)。德國全國平均限風電達3%,尤其在北德風電經常會被限制更多出力。這使得風電儲能有了發展機會。
正是看到這一機會,Hansen開發了參與風電消納的儲能示范項目,最終吸引了德國諸多知名投資銀行的關注。最終博世集團作為項目投資方,占股50%參與到其中。2014年7月11日,第一個社區聯合風電項目Braderup-Tinningstedt正式投產運營。
截至目前,該風電儲能項目已經安裝了250kW/1000kWh儲能,Hansen希望在未來儲能成本急劇下降時能再次站在能源轉型的前沿,將村民集資的所有風電場都裝上儲能設備,并將其建設成為世界級儲能設備的實驗基地與新能源的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