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細化評估和設計是前提
雖然低風速風電開發已成為趨勢,但在華電旗下湖北金源水電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何江茂看來,低風速風電開發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低風速機型對風能的捕獲和轉換能力;復雜地形的風資源評估和微觀選址;道路運輸及吊裝施工;用地與環保;規模和經濟性等。
湖北武穴大金風電場由華電湖北發電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位于湖北省武穴市境內,使用40臺明陽MY2.0-121/85機組,項目容量80兆瓦。其中,北區項目于2015年6月27日開工建設,同年12月29日并網發電。運行至今在平均風速5.0米/秒的情況下,年等效滿發2066小時,機組可利用率99.3%,居同區域同資源條件下低風速風電場前列。
為了更好地探索低風速風電的開發建設和運維經驗,為其他低風速區域提供樣板和借鑒,本次研討會上,華電集團和明陽集團啟動了武穴大金低風速示范風場項目,正式宣布將攜手打造低風速領域的典型示范。
華電湖北發電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章明表示,作為華電集團公司在湖北區域的首個風電項目——湖北武穴大金風電場,通過科學的風場設計、精確的微觀選址、合理的機組選型和精細的運行維護,實現了當年核準、當年投產的任務目標,取得了當年盈利的優異成績。截至目前,風電場各項建設及性能指標均位于中東部低風速山地風電場前列。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6年風電并網運行情況》,截至2016年底,湖北省累計并網容量201.03萬千瓦。“十三五”期間,湖北將新增風電裝機350萬千瓦。武穴大金風電場的經驗無疑對于湖北乃至全國的低風速風電開發都具有借鑒意義。
作為武穴大金風電場業主單位代表,何江茂在分享武穴大金風電場的經驗時說,建設風電場是個系統工程,從精細化風資源分析到合理的場內道路以及輸電線路設計;從合理規劃到縮短建設周期;從機組選型到后期的高效運維,最終發電量的提升與多個環節密切相關。其中,精細化的設計、選擇匹配的機組、智慧高效的運維幾個環節顯得尤為重要。對于低風速風電開發來說,更要強調對風資源的精細化評估。
在中南電力設計院項目總設計師尚雄斌看來,為實現低風速風電場開發收益率最大化的目標,一方面要提升年發電量,另一方面要合理降低工程造價水平。
明陽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啟應說,與7.5米/秒的年平均風速比,5-6 米/秒的年平均風速下產能將降低30%以上,使低風速風場處于投資可行性的邊緣,精細化的風資源評估及機組載荷分析對風電場的收益影響敏感度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受到業主的重視。
整機協同創新和大容量或是趨勢
“針對低風速風電開發的特點,更需要好馬配好鞍,根據風資源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機型;重視微觀選址,把每臺風機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尚雄斌說。
何江茂認為,武穴大金電場發電表現居同區域前列,就是因為秉承了為當地風資源選擇最適合的機型的理念。MY2.0-121/85機型按照“高發電量、高可靠性、低度電成本”的目標定位進行設計,重點方向是提高低風速區段的風能捕獲效率,其設計正適應了當地的風資源狀況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