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就用經得起市場考驗的機組”
從對項目收益影響大小的角度而言,風電機組無疑是最核心的要素,在犁牛坪風電場這類復雜地形山地低風速風電項目中更是如此。
據了解,犁牛坪風電場吊裝了25臺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簡稱“海裝風電”)生產的HZ120—2.0MW低風速機組。
古偉華表示,之所以選擇這款機型,首先是基于中國能建集團劃定的選型標準:要采用市場排名靠前的企業生產、經得起市場考驗的機組。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的高低。
HZ120—2.0MW機型沒有辜負中能建投的期望,投運后表現出了出色的整體性能,除了發電量遠超預期,平均可利用率也達到98%以上。
良好的運行表現讓業主對海裝風電機組產生了高度的信任感,一個細節佐證了這一點。在此次生產檢查中,運行人員通過對比發現,單臺機組的累計發電量存在較大差距,最好的能達到200萬千瓦時以上,最差的只有100多萬千瓦時。
當記者問及原因時,古偉華否定了由機組導致的可能性。“肯定不是設備的問題,可能更多的是和微觀選址或者施工有關,我們正在想辦法分析具體原因。”
事實上,中能建投并非唯一被海裝風電2.0MW系列機組征服的業主。
據海裝風電犁牛坪風電場項目經理張震介紹,海裝風電是國內最早一批研制2.0MW機組的整機商,2007年就推出了該機型。它是按照中國風資源情況設計的兆瓦級大功率風電機組,可適應積雪、結冰、沙塵和低濃度鹽霧等惡劣環境。
商業化應用后,2.0MW機型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也贏得了五大電力開發商以及國外開發商等眾多業主的青睞。截至目前,已簽約的合同量達到3700余臺,實際吊裝的則有2000余臺,機組平均可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
海裝風電還根據市場反饋,持續改進2.0MW機型,相繼研發出了多種適用于不同細分市場的型號。HZ120—2.0MW機組則是專門面向低風速風電市場。
張震告訴記者,考慮到低風速地區風速低、風向多變,該機型應用了更大的風輪直徑和更高的塔筒,并配備海裝風電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控制系統,大大提升機組的捕風能力,使其可以應對復雜的風況條件。
此外,為了提高機組的可靠性和壽命,HZ120—2.0MW機組的傳動鏈采用雙軸承支撐結構,機艙則采用主體部件與熱交換器隔離開的雙空間結構,使散熱氣流從單獨設計的風道流通,而機艙主體空間則采取密封結構,避免了水霧潮氣對機械轉動部件和電氣設備的侵蝕。
“應該說,正是在這些設計的有力支撐下,才成就了HZ120—2.0MW機組在犁牛坪風電場的高效表現。”張震說,“當然,每個風電場的情況都不一樣,肯定會遇到新問題,后續我們還會進行相應的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