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對比陸地風電而言,具有風況優良、年平均利用小時數高、不占用陸地資源、距電力負荷中心較近等優點,但大規模海上風電并網仍面臨諸多挑戰。近海風電場普遍采用高壓交流海纜接入電網,長距離交流海纜并網容易引發過電壓等問題;近海風電場的升壓站和風電機組均位于海上,其運行維護比陸上風電場難度更大,對海上風電高可靠集成化的設計技術、預測預警技術及遠程集群控制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支撐我國海上風電大規模發展,“十二五”期間,863計劃先進能源技術領域在此技術方向進行了部署,并取得階段性成果。近日,“海上風電場送電系統與并網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課題通過技術驗收。
該課題由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牽頭承擔,聯合國電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海上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等電網、風電10家單位共同完成。課題開展了海上風電交/直流并網特性及運行控制保護技術研究,提出了海上風電場無功配置方案、故障穿越技術方案及動態電壓協調控制策略等運行控制策略;開發了用于海上風電場集電及送出系統的海纜過電壓和保護試驗平臺,能夠應用于500kV及以下電壓等級的海纜試驗;提出了海上風電集電系統/變電站高可靠性優化設計和集成技術方案,納入國家能源行業標準《風電場工程110kV-220kV海上升壓變電站設計規范》,并應用于魯能東臺等6個海上風電場;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電預測預警、遠程集控和安全防御控制3個系統,并在魯能江蘇東臺200MW海上風電場示范應用。
該課題基于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現狀和亟需解決的并網技術難題,以鄰近負荷中心的近海風電場為研究對象,進行相關的試驗平臺建設和系統研發,并實現示范應用,填補國內該領域的空白,提高了我國海上風能資源開發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