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風電后市場專題研討會”,于2018年6月13-14日在上海市召開。
來自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靖、 協合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任廣金、 北京國電電力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董霞威、北京京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立云、遠景能源(江蘇)有限公司交付與資產管理部總監胡賓、明陽智慧能源股份公司總工程師 賀小兵、 重慶海裝風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蘭、北京優利康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黃琛、上海探能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萬輝等多位企業家,在13日下午 ““智能互聯 智慧未來”對話環節,就風電企業如何擁抱互聯網展開討論。
以下為發言內容:
張文忠:今天參與我們對話的九位嘉賓,有三位是來自于整機主機廠的運維公司,有遠景、明陽智慧、海裝,這三位是整機廠背景的從事運維服務的嘉賓。還有兩位第三方專業做后市場的,分別是優利康達和上海探能。最多的有四位是來自于開發商電力企業,當然他們主要工作也是風電廠的風電的運維,是安全生產的節奏。先從少數的開始,只有兩位嘉賓的,上海探能和優利康達,你們是今天代表,也是一方,但你們只來了兩位,我們先把時間交給你們。觀點尖銳,表達生動,時間盡量控制。
萬輝:我們做互聯網方式和傳統的備件采購融合的過程當中,確實碰到了非常大的阻力,從2016年6月18日上線到今天2018年6月13日整整兩年時間,每步都是去趟,我們更希望我們的業主,既然你們有痛點,既然你們有需求,希望你們膽子放大一點,步子放快一點,擁抱互聯網。
張文忠:你們也可以提一點要求,接下來讓主體客戶回應。
黃?。簭男袠I發展,我們必然的趨勢就是要做一個互聯網式智能式的設備,或者是運維。在這些方面我們作為一個第三方的服務商,在這些年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嘗試,確實有很好的一些合作案例。比如說我們跟中廣核做一些風機的治理整改,利用數據化的驅動,發現問題共同去分析數據,找些問題,也有成功的。但是實際上我們現在大家都在推各種樣故障的預警、診斷。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如果我設備本身有問題,沒有被解決,那這種情況下,我們靠數據去預警它會有困難。
第二,如果我們的數據不是基于一個良好的運維狀況,就是讓風機在良好的運行狀況下得到的數據,可能也會誤導大家。如果我們真正做預警,或者是大數據,或者是想做到無人職守、少人職守的情況,如果我們不能解決硬件的問題和運維質量的問題,這個是不可以做到的。但是我們在大數據方面,我們作為一個第三方,也碰到一些很大的困擾,數據很多,整機商有各種各樣的監控系統,我們發電集團也有自己的集控系統,都在管理。但我們對這些數據的使用是不到位的,或者我們沒有做好共享。如果大家更開放的去擁抱互聯網時代,那我們的數據應該是開放的,因為任何一個數據,如果不在站在大海的池子里面去分析他,可能都會被誤導,我們希望能為大家做更多的貢獻,特別是在現場運行層面、執行層面有很多的經驗,如果我們能得到更好的平臺的機會,更多的數據,可能我們會為大家提供的服務更到位。而且這種服務的到位,導致的是大家的預測模型、大家的機組生產狀況也好、功效也好,都會大幅度提升。我一直認為我們的風電行業一定會進入預防性維護的狀態,減少人為對他故障的干預,更多地利用空窗期做我們真正做的事情,這樣承接面對我們平價上網或者競價上網的時代,這是我一點小小的觀點。
張文忠:剛才兩位有萬總的直爽,也有黃的總的委婉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協奏曲。萬總是感覺業主這邊在互聯網時代因循守舊,沒有真正的利用互聯網優化我們的采購,然后優化我們的資源配置,我理解萬總是很直接的提示這個問題了。黃總主要講數據共享,你希望第三方幫你進行數據挖掘,然后預警,可是你好多數據又不愿意,覺得我們電力系統、安全、數據的防火墻,種種的保密制度等等這些方面可能形成一個屏障,還沒能夠有效地把這些數據利用起來,更談不上行業內的共享,這個可能是黃總提到的一個痛點,只有提出問題我們后面才可能分析問題,然后來解決問題。剛才講的非常尖銳的樊總,回應一下,這兩個問題選一個談談你的觀點。
樊立云: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今天這個后市場備件和儲備的采購,我們探索的不能說最早,也算是前沿,剛才談到讓我們大膽去擁抱互聯網的時候。對我們風機、備件來說,我們是計劃采購,買回來不一定用,有的買回來十年都沒用。后來跟齒輪箱廠,他包括所有的齒輪箱都儲備好,不用買回來,我知道哪有齒輪箱,我們提前吊吊車準備更換之前讓他們給我發貨。我跟金風、明陽做易備件,相當于不能把超市搬到我們家,但是超市里的東西用什么買什么,這樣就是不用很多庫存。但要集中主機廠,其他散貨通用的備件,后來和上海探能干了這個事,在一起配合了兩年。今天網絡采購正式在我們公司實現了,在他們的網絡上給我們開了一個窗口,我們的備件可以直接有卸廠缺什么直接點擊,就像京東一樣,直接發貨,這邊結算。模擬運行,5月末的時候由于公司有其他的一些人員的變化,這個事稍微推了一下。信息共享和信息共通對行業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新能源最大的特點,我們這個行業里的人都認識,不像火電廠只認識集團自身個別火電廠的人,像我們新能源每次開會幾百人基本上都熟悉,利用戶都熟悉認識的關系,可以把信息共享也用到互聯網,用到我們備件儲備,后服務里面去?,F在難的是我需要什么,別人不知道,別人想提供什么,我不知道。只能導致我們自己買回來,用的時候備著,不用就廢掉了。這種網絡公司,對于我們來說成本也會降,儲備的商品多了,他的零售價就會低。
張文忠:樊總大膽采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采購,備件信息的共享,在這塊大家還是非常看好的。還有一個問題黃總提到關于信息共享的,剩下的三位你們只能選這個題了,不能面面俱到的,誰表示回應一下。
董霞威:一個是有要求,特別是聽了秦所長介紹以后,我在下面也挺有感受,智能化,萬物互聯這是一個趨勢,獨立是不能生存的,就像我們電力系統,風光水火儲誰都離不開誰,今天雖然說的是風電后市場,其他的都一樣,風電獨立是不能形成電網的,從根本上需要互相支持、互相幫助,需要共享很多的資源,去把這個特定的源、網、荷聯系起來。我們一定要協同,一定要共享。
我們作為業主也不可能那么保守,剛才也談到了物資管理方面我們也走出了一步,有我們電力的物資管控平臺,我們也算走在前面了。其他的技術方面也跟其他同行一樣,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共享的東西。我們作為風電行業,在國內算最大的公司之一,現在叫國家能源集團,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值得大家共享東西?,F在談到其實有很多還沒有共享到的,這個是受到管理制度的限制,受到傳統行業形成觀念的挑戰,比如說秦所長知道的,以安全生產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這需要一個過程。我想在實現共享的過程中,大家只要努力,只要有更多的機會互相探討,我想共享更多的數據會馬上到來。謝謝!
張文忠:從我跟董總多年的接觸中,董總本身是一個非常開放,非常愿意分享的一種風格。他又是老總,他的這種風格一定會帶到他的企業里面,由這個企業做示范,我們這個行業里面的共享,互相的協作,這種風氣會越來越好的。剛才說到三家主機廠,主機廠的運維單元的嘉賓來到這里了,他們也有很多好的觀點,今天我們還是聚焦智能風電、智能運維、大數據、人工智能給我們的未來能夠帶來哪些紅利,我們能夠怎么借助好的技術進步,新的技術手段,提升我們風電的發電量、運維水平、社會的健康水平也好,能結合到我們風電這里來,可能我想你們應該有非常好的觀點。先請胡總來。
胡賓:作為主機遠景廠家的代表,我個人經歷更多職業生涯是在業主單位,有超過十年的運行經驗,現在在遠景負責整個運維和后市場。我嘗試結合兩邊的職業體驗,從廠商的角度來說一下對互聯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首先我覺得互聯網是解放人的,那我們風電做運維的人很辛苦,都在跟社會脫節的窮鄉僻壤,與社會與同事單獨相處。從廠家的角度看互聯網,為什么擁抱互聯網,風電總的運維包括總務的平臺和人力中心,風電場是分散布局的,包括整個分布式的管理網絡,在我末端的是支撐整個行業的生態系統,從這點來說,雖然風電這個行業,誕生的時候,跟互聯網關聯不大,但他本身的這個運維的基因就跟我們互聯網總部平臺、分散式生態系統在模式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從設備本身來講,我們談大數據時代,談互聯網時代已經談了很久,但始終被數據的真實性,被數據的完整性所束縛。應該說走到今天的風電,我們的數據的前饋反應,特別是對激光雷達,而不是后饋的反應,我們通過全像智能化的傳感,很多跟用戶是有關的,很多都可以通過廉價的智能化產品集成到我這里,我有足夠的增值,增值的完整度足夠大的情況下,可以挑戰社會的極限,挑戰工程的極限,在挑戰極限的時候我們也在整個風電政策環境之下逐步的在走融合,包括從氣象數據、電網的監管、客戶的服務和我廠家的輸出,形成一個融合,產品的融合。所以互聯網的擁抱,我覺得一方面是從人性的角度,怎么樣通過我們的模式來解放我們的風電人,另一方面是通過我們產品的角度,怎么樣在目前的互聯網的條件下實現我們產品智能服務的客戶價值體驗,我是想說這兩點。
張文忠:胡總的發言和我們秦所長的演講互相呼應,而且有一些具體的思考,對我們整個對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或者視角。接下來我們請賀總講一講這個是智慧能源,必須要有智慧的高度。
賀小兵:非常感謝,我們現在講的是智慧能源,我要講兩個觀點,就是智慧能源,我們的智慧風電最終離不開智慧風機。在很多場合都講了很多關于智慧的東西,但如果沒有風機本身的智慧單元連在整個互聯網里面和智慧能源里面,整個系統是沒有定義的?,F在說都在打造智能風機,跟大家分享一下明陽智慧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我們最開始引進風機,引進技術的時候,風機制造的時候,可能風機就是一個機械設備,風速、風向儀、傳感器、溫度之類的,但現在風機里面有成百上千個傳感器了,不光感知自己運行的狀態,也要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資源的變化,然后我適應整個運行的要求。
那么整個風機相對感知到剛才說的互聯或者是感知,有了智能的風機之后,它才能夠對我們的數據進行處理或者傳輸到整個集成控制。簡單舉個例子,明陽在抗臺風這塊,大家都知道做了很多的工作,現在都知道,抗臺風就是做的比較結實一點而已,但是抗臺風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智慧的感知臺風路徑的變化,強度的變化,風機適應它的變化,這里面就有互聯網數據互動的過程,我能夠感知臺風的強度、路徑、風向、風速,那么風機對應的,他要做一個什么樣的相應動作,就達到風機在臺風的條件下,能夠有一個安全的狀態。我剛才講就是我們智慧能源里面,要有一個智能的風機。
大數據這塊,一說大數據就是數據。我覺得我們在中國的風電大數據,欠缺的就是標準。我們現在數據交換、數據訪問,包括數據的識別或者是分析都存在很大的困難,現在主要就是我們在定義大數據的這種數據量或者數據的格式,或者數據的模式上沒有統一的標準。比如說明陽有定義自己數據的各種格式,可能有數據、視頻的,遠景有他的定義方式。但是要把我們不同廠家的數據傳輸到業主,甚至傳輸到備品備件那邊完全沒有統一的數據定義的格式,所以做起來大家都非常困難。所以我覺得,我們要把大數據應用好,可能我們在大數據的標準和規范定義上,可能要做這方面的前瞻性的準備。比如說我要定義風機之間的數據交換,風機與其他系統的交換,數據之間的交換,哪些數據要傳,哪些數據不傳。剛剛還在跟華能的同志交流,我風機不是所有的數據都傳到集控系統里面,因為有些基礎的數據自己就能處理了,這些數據傳到集控里面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要用得起來的數據才是寶貴的,才是真正的數據,才是對我們搞智慧能源引用的數據。在大數據這塊,整個行業,大家要利用集體的智慧,智慧不光是風機的智慧,還落實到我們人的智慧。我們在大數據的標準,包括我們的協議,包括傳輸協議,或者是讀取協議,甚至我的存儲協議等等這塊,盡量的有標準或者規范,我們定義好了之后,我們在整個大的數據平臺里面就能各取所需。
張文忠:我們標委會的王主任在這,可能又有一個新的標準又要立項,關于數據的標準化,之前行業里大家也有這樣的討論,我覺得源頭上要把整機風機打通,到了用戶這邊就會沿用下去,大體上是這么個思考,剛才已經有兩位整機廠的嘉賓發表了高見。開發商這邊感觸也很多,我們的想法也是經過思想的碰撞之后,也會有很多新的觀點。特意介紹一下來自中廣核的李總,中國的風電第三大開發商。李總之前從事核電,在核電干了很多年,現在加入到風電這個領域,而且說到了這邊以后感覺非常開心,工作的非常好,就從核電,我想待遇社會受重視的程度比我們風電要高出很多,李總加入到我們這以后,而且非常的高興接受這個崗位。
李靖:萬物互聯的時代是一項在能源領域有個非常典型的特征,能量的高密度向能量的低密度轉變。能量的集中管理向能量的分散式管理轉變,這是個規律。能量密度最高的,現在可行的方案,當然是從長遠來講是核聚變據說是中期解決方案,但至少還有三四十年,我們估計是這樣。那么核電的能量是最高的,但是有個安全性的問題,安全是核電當中最高的要求。但是我們風電太陽能的特征卻代表了能源的未來,能量密度雖然低,但燃料的邊際成本低,可以廣泛地推廣到世界的各個地方。所以說這種分散式能源供應方式就適應了當前的時代,未來能源的主流方式就是可調控的能源,風電+太陽能+水電,可調控的能源方式,這就是戰略方向。在這個能源方式下一定是個能源互聯網的形態,大家也不要懷疑。一個信息化的能源互聯網的供應方式就是我們未來電力供應模式,讓我們擁抱那個時代,加入到這個行業,擁抱這個時代,為這個能源互聯網作出你的貢獻。
張文忠:從事過核電的專家再看我們現在的可再生資源,他的視角就有比較高的認識,這個提出來就是未來的能源,電力供應主要的以風光電為主題的格局,再加上互聯網在中間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這個思路恰好也正是秦所長今天跟我們分享的,就是可再生資源+互聯網。這點大家非常的認可,特別是現在風電、風火都出現新的挑戰,環境變了,尤其是去補貼,像這種背景下,對我們這個行業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這個時候有一句話,信心比黃金還重要。剛才李總提出來未來的趨勢是不需要懷疑的,這點對大家以后選擇我們的業務,選擇我們未來的職業方向,甚至為孩子選擇將來的職業定位都提出一個很好的建議。還有一位來自海裝的,也是美女嘉賓,她代表我們整機廠發表一下自己的高見。
王蘭:我理解我們的智慧風機就是要給我們的風機,讓它充滿智慧,或者賦予它智慧,讓它自己感知自己是什么樣的狀況,自我診斷,自我預測然后才能持續、健康、穩定的發電,這樣才能給我們的客戶帶來一定的收益。這個智慧不僅僅是給風機的,包括我們風場發電量如何提升,需要我們的智慧風機如何感知自己。實現智慧的前提是需要大數據的,沒有大數據的支撐它沒有來源。
在這里我也提出來有自己的一點困惑,就是目前海裝也有一點困惑。就是我們每個主機廠家都是自己只能共享到自己的數據,誰拿到這個數據最多,或者誰裝機量最多,誰的數據、誰的樣本就要多一些,可能分析的結果,分析出來的預測就要更準一些,這個行業剛才最開始提出的觀點,我認為這個行業還是需要秩序和標準,大數據也是一昂。我們接入的秩序,或者共享的秩序和標準,這是我們無論是主機廠家,我們的第三方,我們的運維公司,包括業主我想這都是大家需要的。目前海裝的做法,我們接入的也只是我們自己的數據,通過自己的數據分析,我們從前期風功率的預測、微觀選址一直到實時監控、自我診斷、故障的分析,后期整個發電量的提升。剛才聽了秦所長的演講,作為主機廠家我們做的還不夠,我們現在做的只是我們想要的,但真正客戶要的是什么,客戶想的是整個風電場怎么智能化去管理,怎么真正的實現無人職守,不僅僅是我們機組的無人職守,風電場如何進行無人職守,我想這也是我們主機廠家也要為客戶所想到的。對整個風電廠的發電量如何去控制,每個機位的布局,根據風機的運行,他的智慧運行怎么對這個尾流這些進行控制,怎么讓風場的發電量發揮到最優,這我想是我們客戶需要的,也是我們主機廠家應該做的,我們最終要實現的就是主機無人職守,我們的風機健康運行,不要出現重大的惡性的事件,這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張文忠:越往后發表的觀點可能越精彩,剛才我們更多地講智慧、互聯,我們后面可能還要講到協同和合作,協合能源名字就叫協同合作,任總還沒有發表高見呢。
任廣金:我是第一次參加今天這個會議,認真聽了每位演講者的演講,簡單發表一下我和大家不一樣的觀點,讓在座的提提精神?,F在智能全社會都是智能,兩個字都用濫了,參加光伏展,都是智能,這智能那智能,真的智能嗎?我在我們協合新能源我們做了五年開發,開發風電場,現在做了三年的風機維護,真正到第一線運行維護,中國所有的風機我們都干過,從2008年的750到現在3MW的風機都運行過。但風電場的特殊情況確確實實要擁抱智能互聯,要協同互聯網,要打造整個生態圈協同。
但是現在風電場那么偏遠,我們的人在一個偏遠的地方生活工作,確確實實是非常不方便的,而且整個行業離職率蠻高的,就是運維人員。這種情況下怎么辦,大家提出來集中監控、大數據、智慧運營系統都集中起來,我們要有200萬的裝機火電,你敢搞無人職守嗎?風電搞無人職守是勢在必行的,環境比較艱苦。說到協同、智慧運營,首先這個風機,一定要提高風機制造水平,這是關鍵的,這也是投資商所關心的,我關心你風機質量高,一年半載不用服務一次,那就更好。今天在座的要增加信心,你們第三方運維是有前途的,希望我們的風機企業在風機制造上多下功夫,把我們風機造成國際一流的風機,少出毛病,咱們的第三方運維也省心。
張文忠:我們仰望星空很重要,腳踏實地更重要。智慧風機是我們的夢想,但現在皮實的毛病少的風機是我們的最愛。這時請你們向臺上的幾位嘉賓,提出有針對性的,有挑戰性的問題。現在開始征集提問的嘉賓,大家舉手。葉總是行業的資深專家,來自云南。
葉總(華能):現在大家都在說智慧互聯,但是現在我們遇到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咱們的數據是封鎖的,首先是風機廠家向我們運營商就封鎖數據,他是一個黑匣子,沒法運用他的數據。現在有很多分系統,這些系統都是分立的,大家沒有完整的數據標準,如果沒有把這些數據集中起來的情況下,沒辦法做到大數據分析,甚至更廣泛地去使用這些數據的。我想問一下主機制造商這幾位代表,你們覺得什么時候這個黑匣子可以向運營商打開呢?
張文忠: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
胡賓:大數據首先還是標準化的問題,各個廠家之間,設計規范和要求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國外的血統,然后在設備的向高級化、大葉片、低風速、高海拔這些方向發展的時候,應該說大家又有不同的技術路線的選擇,回到剛剛提的問題,我們各個廠家之間從開始到現在我們的標準一致性本身可能并沒有走近而且有拉遠。但同時業主也很關心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風機的可靠性、安全性、健康性,所以風機廠商,大部件、小的備件也好,你的失效率是怎么樣的,你的亞健康度的分級分層管理又是什么樣的,我覺得這幾塊可能還是需要借助行業的力量、協會的力量把我們生產廠家和業主以及我們第三方的一些訴求能夠先標準化,通過標準化帶動我們的大數據的平臺應用化,沒有標準,沒有這個規范,那我們其實在整個國際的話語權上可能對我們長期來看是不利的,這也是我們主機廠家互相之間想說但又說不太響的,也不敢大聲的一塊。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張文忠:胡總的發言還不夠解渴,他提到了我們行業,標準化、數據格式的統一這塊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就是你那個不標準的,那個有個性的數據能夠給用戶或者行業先讓他共享,然后共享了之后,我們發現了互相之間缺乏標準化,然后我們再來推動標準化也是可以的。
李靖:補充一下,代表開發商做一些補充。我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為什么像法國EDF公司,他將近2000萬的風電,他是怎么做到一個主動式的,無人職守,他怎么做到的?這當中最核心的還是很值得研究的。質量管理大師說過一句話,叫以合作代替競爭,共同創造優秀的產品,服務于客戶,才是最佳制勝之道。這個可能在傳統工藝上看不出來,這種共享型的,萬物互聯的這種新能源時代,這種理念是勝敗的關鍵點,去歐洲在新能源領域差距不是縮小,是在拉大的。我們每個節點上都有信息孤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張文忠:援引古今中外,我們的裝機容量世界第一,發展速度世界第一,但一些重要技術上是落后的,甚至有的差距還在拉大,我們從源頭上還在整機廠,源頭在你們這里,你們做出的風機有沒有這種胸懷,尤其是領軍企業,今天坐在臺上你們所代表的公司應該是我們風電整機行業的領軍企業,也有的還沒有坐到臺上來,在場你們應該有這種抱負,有這種擔當,率先把你們的數據,當然核心用戶,就是你運行的數據,我們怎么跟他進行互通溝通。這個時候集控系統為了應對不同的機型要做很多的事情,要搞很多的變通,但是在國外可能就沒這么復雜了。這件事情我是呼吁,尤其是龍頭企業,你們已經走在前面了,你們的東西還怕別人模仿嗎?別人再模仿他也只能在你的后面,這塊的胸懷和擔當非常重要。
汪娟:我是風之虎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的汪娟,在風電行業我是比較資力淺的小輩,對智慧物聯這個話題我比較感興趣,有兩個問題想問一下在座的幾位嘉賓。剛剛大家都說到了很多數據共享這個事情。我來看的話,數據共享并不是阻礙大家智能互聯的一個關鍵問題,就像現在人工智能的實現,比如說德勤的機器人讓很多的稅務工作者失業,比如說遠程醫療讓我們醫護人員的資源得到有限放大。在風電領域有沒有這樣的先進的技術或者應用引進進來。比如說快備做備件的嘗試,這也算是互聯網的應用。但在人工智能這塊怎么引進?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實現了,風電無人職守也實現了,前端工作人員不用那么辛苦爬風機,是不是帶來很多人員減少,對國企說進一個人很難,要出一個人人工成本和智慧實現的成本對立起來,是不是會成為阻礙大家實現智能化的障礙,或者大家是怎么考慮的?
李靖:剛才這位女士講的擔心我也理解,大家覺得一旦智慧互聯網都不用人職守了,那不失業了嗎,那我們未來工作怎么辦?你去琢磨一下日本,再去看一看歐洲,他們新的產業方向是怎么產生的,我們消滅了現場值班員的時候,不是消滅了一個崗位,是解放了生產力。也就是說他會做更加高級的對生產力更加有促進的工作。比如說我高等級的大部件的運維、維護,有些維護工作是沒法用機器完全替代的,那么可以提高他精細加工的能力,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匠。講的直白一點,我們現在叫“規模大、管理粗放、技術還不精”,明白人眼里一看你中國差的還不是一般的距離,這是需要我們共同來改變的。
汪娟:我們現在有沒有一些比如說人工智能化的嘗試,除了我們CMS對風電的監測,除此之外,后市場的運維有沒有一些新的方式,比如說遠程的支持、技術支持有沒有引入一些新的技術進來?
賀小兵:提問非常有意思,就像剛才李總講的,我們現在風電雖然十幾年了規模上已經做到第一了,就像提的問題一樣,我們在智能這塊起步還是很晚的,還在起步階段。就像剛才講的,我們有這個信心,有這個決心去做這個事情,包括明陽智慧能源我們這家公司也一直從最初的一個生產制造商轉變為我們在中國能源的提供商這方面在轉變,這里面相當于就提供了更多的有關高技術、高技能,包括智慧能源,就智慧控制。剛才已經舉了抗臺風的事情,如果按照我人去管理的話是沒法管理,一個區域臺風來了,可能是幾千臺風機,我們不能單獨去控制它?,F在就是給它一個智慧程序,給它一個模塊,能夠感知到整個風的變化,應對抗臺的策略。
現在整個控制程序,按照以前風機的控制程序,可能風來了,我們測到風是什么狀態,環境是什么狀態,就去響應他的變化,但現在我們控制程序已經有一種判斷叫預感知的能力,我可以根據整個的環境和風之源變化的趨勢,提前預判,通過專家庫,大數據的分析處理,能提前上風機去有一個動作去響應環境的變化,或者資源的變化,這就比以前的風機更智能了,以前是被動型的,現在是主動式的,能夠感知風機變化的智能風機了?,F在在智能化這應該是第一步,可能后面還有,包括剛才講的單臺的智能,將來工廠的也能做,風場群的控制,每臺風機和每臺風機它也可以進行數據交互,把第一臺的風機數據也可以告訴最后一臺風機,現在開始利用互聯互通的技術在應用。
樊立云:大家都在講智能,但從制度限制我們不能馬上應用他,為什么不招標,為什么在快備上買?這兩年我想用招信息的方法,剛才說數據共享,新技術共享,如果你自己弄出預測的東西,我預判風機多長時間出現故障,你把這個東西告訴別人家,別把這個技術守在自己家里面,你一個人玩不起的。
張文忠:我替臺下的嘉賓提一個問題,問題是想問給樊總的,在開始表達的觀點的時候就引起臺下的掌聲,要很快地平價,很快的風火同價,對于風電是毀滅性的,大體上是這么個表達。這個跟我們今天主流的聲音,產生了很大的反差,現在行業里面一片樂觀,有的提出來甚至可以更早,更快,有的提出來要低于常規的,甚至有的時候就像打電話一樣,過去一個月電話費幾百塊錢,現在幾塊錢,甚至可以免費打電話了,那這樣電可能像電信費一樣快速下降,樂觀的觀點充斥在我們這個行業里。樊總提出了驚世駭俗的不同的聲音。問題是這樣的,你講這么困難,要實現,因為它不公平,還是難度太大,這樣會讓風電沒法搞下去,到底原因在哪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觀點?
樊立云:這個事是我一直在想的,上午祁秘書長做的報告里面有個數據,要想達到平價風機要轉3000小時,現在好多限制,我們連2000小時都上不去。再一個一年轉3000小時風機扛得住嗎,風機維修費用和保養費用的增加對收入是不是又是個影響?風電行業呼聲很高,打擊力度很高,誰知道明天還出什么招讓我們掏腰包?說不準又出個幺蛾子弄一個拼裝。風電行業前幾年運營商日子剛剛解決了溫飽,非要跟我們講究營養價值,過去都在賠錢,現在剛剛好轉棄風限電少了一點,我們剛剛感覺利潤好看了,集團稍微有點臉面,來(高穿)花一筆錢,限電比原來限電少了,但行業里面有沒有真正的扶持。我曾經提過死亡價值。我也覺得好東西,先進技術值得宣傳,但大家不要吹得太厲害。老是說我們還有新技術,甚至有的主機廠家說我現在的價格還能降20%,你憑啥這么說,你再降20%,鐵白給你???別凸顯自己牛逼,然后把行業打擊了。大家說評價上網、競價上網,我們不要做一個青蛙,你說這個產業鏈跌價下來,那0.24元沒了,所有產業鏈共同分攤了,只不過沒攤死,各個產業鏈的環節都攤點,本身有0.2毛錢電價日子才剛過好,還是提前進入,我想能拖一點是一點。誰能為我們風電作主,誰能喊一句話,讓這個企業活得健壯了以后再殺,我是這么個觀點。我們自己把自己行業里面的事,誰給我們呼吁去作主,我們每一個環節都說我們有很先進的技術,都說能降價,是把很多安全系數去掉了。一個風機能省40方混凝土,我覺得他把1.5的系數降到1.0了,甚至把多少程度的葉片弄薄了,這是將來行業發展一個災難性的成果,不要說我可厲害。
張文忠:臺下抱以熱烈的掌聲,樊總講的生動幽默的話語博得了大家會心的笑。
李靖:我相當程度上是支持樊總的觀點,我們應該爭取平價,但一直這么高速發展,國家給你補貼,但確確實實我們這個行業是要呵護的。很多中間成本是很高的,中間交易成本很高,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不信把設備制造階段、施工階段到運維階段,整個全過程的交易成本打開來看,這個成本是很高的。海外很多先進企業他能做到第一,他就是中間的交易成本低,而我們要降低中間交易成本需要很長的路要走?,F在智慧互聯網,口號很高,新技術,人的思想的改變,中間的交易成本的降低,制度的改變、標準的升高這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調整,我們還沒有調整到位就被拍死了,那是不行的。
樊立云:有可能現在說評價上網,2020年或者2025年用戶側、發電側評價上網,我感覺是國家在探我們的底,我們千萬不要漏底。
張文忠:剛才李總講的實事求是,我稍微舉個例子,李總講到的交易成本,我們現在常說的非技術性,李總的概念應該更廣一點,我簡單來講,我們要建一個風場,中間有很多報告,報告越來越多,原來跑前期編兩個,一個是環境影響評價,一個是土地也要編個報告。現在有水土保持、安全性評價報告、社會穩定評價,可能還有,但我知道有這么多。我們想一想,建一個風場,就二三十臺風機,在那個地方對社會穩定性就多大的影響,而且必須寫,寫了這個報告以后它就穩定了、社會就穩定了,我就沒有影響了?這個報告寫完了,有關部門覺得我管了,已經管過這個穩定性了,錢是花了,時間也用了,最后報告出了那個地方就不會不安全性了,這個也是個社會成本。剛才總講到了,我們過去低穿剛剛改完,高穿來了,而且我們特別擔心下面再來個平穿。秦所長來自電網搞了很多標準,親所長在,他最有發言權。
這個電網對我們風電場技術的要求,電壓、電能質量、還有調解能力,無功的、有功的調整能力,還有故障穿越,未來可能有調頻,一次調頻,就這個事情,我個人認為有些還是必要的。樊總提出來電網提了好多要求,是不是未來還會有平穿,這個是有擔心。但是尤其像陜北地區,可再生資源風光能源還要發展,比如說在甘肅、內蒙、新疆,我們有大比例的可再生資源,這樣對電網要有個清醒的認識,要適應就要成本,就要投入,要投入了以后這個電價還要再往下降,這對我們來講是雙重受打擊,等于是兩面夾擊,是有兩難的選擇。
秦世耀:其實去年把為什么要提高穿,在哪些地方提高穿,給大家做了匯報,跟能源局領導對這個事進行了溝通。這兩年一直圍繞東北做了一些工作。包括領導體制,雖然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最開始提高穿的時候,是沒有提的,中國電網最大的區別就是特高壓,有高穿。特高壓在送電過程中,由于雷暴會造成百毫秒,電送不出去,這個時候傳輸系統就有問題。我在換流站,這個電不可能瞬間退出去的,會頂高的。在百毫秒就恢復了,馬上東北要發下來,現在能送到650,就是新能源。對電網沖擊有多大,一個省的負荷有多少?一個省常規負荷就600。說經濟性,為什么在全國推廣,大家拿出了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今年的數據和去年比,到今年5月份沒有一個是過10%的,大部分是由這條線路來承擔的。為什么拿這個做工作,為什么沒拿九泉的項目,拿這個電網根本帶不滿,如果做這條線路可能對大家影響會比較大,但這邊要求高穿了,從業務來說,如果一年讓你多發幾百個小時,這點成本應該不算什么成本。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我真有什么需求,而且能給你帶來負荷,這個真的不算什么負荷,這個改造費用做了測算。一年給你解決的小時數不是一百個小時,這個賬能算出來提要求沒任何問題。雖然現在提了高穿,雖然很多地方高穿要求了,但并不是對所有地方都要求了,我們對送端有要求,如果西邊解決輸送能力,我能給你帶來收益,電網一定會進行溝通,如果我能給你帶來收益。你能送多少,我都能認,沒有高穿能力,我能送200,你只能到這個能力了,沒問題,我按這個能力算,你到1.3我給你送500,你能承受多少,我就這么來給你算,這個賬都在這擺著。這方面主要大家信息共享,要溝通。高穿不會是對所有網的要求,但某一天這個電網更加密切了,可能到了40%、50%了,這個很難說有個標準,但現在還不到那個時候,但未來肯定是個趨勢。
張文忠:感謝一下秦所長。業主要額外讓我們投入這么多,電網講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今天講的邏輯就是兩個邏輯,秦所長講我讓你做高穿,目的讓你多消納,我給你搞直流特高壓,這是電網的邏輯。新能源企業的邏輯是當年讓我建的時候就有保障性小時數,那么多年沒讓我達到保障性小時數,然后現在為了保障小時數,讓我符合又讓改。
秦世耀:火電比風電要大,他沒有IGBT,過壓能力和過流能力遠強于新能源。
張文忠:現在看到可再生資源將來要承擔電網更多的責任,將來為了大比例消納可再生資源,傳統能源要做電網輔助性服務大量需求就出來了,要深度調風、做調壓黑啟動等等,這個時候要不要補償?我認為要,只有補償才能給新能源騰出消納的空間,拿到這個補償以后電價就往下降,如果電價再往下低了還能不能風火同價,將來是大比例可再生資源,那個可調解電源貢獻體現出來,電量電價就可以低了,風電做不到這些,然后風電再接著往下降對我們是致命的。我認為,人家可調解電源的貢獻對電網的貢獻是必須要肯定的。但是我們風電對減排二氧化碳的貢獻也必須肯定,如果說減排二氧化碳白減排了,然后我們再跟人家去做平價,那對風電是不公平的,我對環境的貢獻不承認,然后對電網的貢獻還要跟它一模一樣的增長,這個邏輯是不通的。
秦世耀:這個有個電力機制的問題,上個月去丹麥的電網公司調研的時候,這個事情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電力不是一個市場機制,其實是一個行政干預的,國外是你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我給你多少錢。高穿也是,電價要附加錢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電價輔助的服務沒有提前量化,沒有進行貨幣化。老是行政手段,你必須要這樣干,美國和丹麥是這樣的,你每條曲線,曲線的性能不一樣,錢不一樣,靠輔助服務給你補償的。我們國家如果電力市場建立起來,所有問題迎刃而解,但新能源怎么需要有個電力市場,這個是需要研究的大問題,這個是未來我們需要面臨的一個。
張文忠:未來的電力市場化改革,以及現在的市場對我們挑戰非常大,又是一種挑戰,我們現在還沒看到,我們樂觀地說風火平價的時代,這是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觀點。
朱俊生:平價上網是趨勢,競爭上網也是趨勢,我們把結構控制好,這是一個過程,對于風電來講,不管是電網也好,是全民也好,或者制造商也好,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親兄弟或者是自己的兒子,要扶持他,不要給他上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