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產業,被視為“后危機時代”的新增長引擎。今年“兩會”上,智能電網建設問題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開始上升為國家戰略。當前,在各地競相發展這一世界最前沿的新能源產業的賽跑中,江蘇如何選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支柱產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網電力科學院名譽院長薛禹勝指出,智能電網即指電網的“智能化”,它將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傳感測量技術、控制技術等諸多先進技術和原有的電網設施進行高度融合與集成,形成新型電網,代表了未來電網的發展趨勢。作為世界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最前沿課題,智能電網正成為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它可以改善用電效率,為大規模開發和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供堅強支撐,將成為今后中國電力系統的重要平臺。
薛禹勝說,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對于經濟大省、能源消費大省和制造業大省的江蘇而言,不僅必要,而且迫切。目前,我省已將智能電網與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設備制造一起,列為加快培育的三大新能源重點產業之一。
2010年,江蘇宣布正式拉開智能電網建設的序幕,智能電網的“藍圖”正加速繪制。目前,國家電網公司支撐智能電網信息化第一批項目已經啟動,江蘇省電力公司參與了首批21個項目中6個項目的建設工作,其中2個項目負責試點牽頭組織實施。去年12月27日,由南瑞集團等負責實施,國內首個智能電網科研產業基地在南京奠基,該基地將為我國智能電網自主技術研發、核心裝備制造、關鍵產品檢測提供強力支撐。同時,南瑞集團牽頭進行的智能變電站、智能配電等技術導則的制定,也已基本完成。今年,揚州規劃了計劃總投資25億元、總面積6000畝的智能電網產業園區,淮安2010年也將投13億建智能電網……
省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魯庭瑞將智能電網稱為“愿景產業”。在江蘇,發展包括智能發電、輸變電、配電、用電、調度自動化、通信等各環節的智能電網,將能夠高效滿足江蘇2015年9200萬千瓦電力需求,同時,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魯庭瑞告訴記者,智能電網中,電力線上網是最引人注目的內容之一,比其他各種上網方式都擁有更多接入用戶。其實,電力線上網早在5年前技術就已經基本成熟。但從目前來看,從體制來說推廣尚有一定難度。如果實現多網合一,只要在配電網中加一根光纖,人們就可以在家用電線上網。
據介紹,圍繞智能電網建設,江蘇電網規劃年內在四個方面實現突破。著手實施蘇州、無錫、揚州等地智能電網試點工程,推進蘇州、無錫智能變電站工程,提高輸變電自動化監測與處理水平,使電網更加堅強、高效。在清潔能源開發方面,省電力公司組織編制了千萬千瓦級風電輸電規劃,確保100萬千瓦風電機組和全國規模最大的光伏電站可靠并入電網,提高綠色能源在我省電網中的比重。年內,在南京、揚州等地安裝10萬臺智能電表,力爭實現居民小區水、電、氣“三表”的數據集中采集。實現配電網負荷信息和用電終端用電信息“全覆蓋、全采集、全費控”系統,這樣,居家用電故障不等用戶報修,信息通過電表傳輸到電網,就可自動診斷修復。
魯庭瑞舉例說,將來只用在電表上安裝一個芯片,家里的電器就會“聰明”起來:低電價時段啟動運行,高電價時段停止工作;夏季用電高峰時要拉閘限電,不再按片區劃定停電范圍,而是按照不同用電性質或負荷高低,自動“亮紅燈”;電動車進了車站,可以在低電價時段充電,在高電價時段放電,給車主帶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