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風能源將攜手上海臨港(27.560,-0.08,-0.29%)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積極推進在上海臨港地區深海風場、新能源技術研發項目的區域總部和研發基地建設,構建國內深遠海風電場行業平臺。
這是一家面向未來、走向深海的全新企業——今年5月注冊,7月揭牌成立,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揭牌后,更成為獲頒新片區最新營業執照的13家企業之一,它就是中海油融風能源能源有限公司(簡稱“融風能源”)。這家中國最大海上油氣生產商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旗下最年輕的企業,將扎根臨港,筑夢深遠海。
9月5日,國務院國資委與上海市政府在滬簽署深化合作共同推進落實國家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重大裝備、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重點領域,推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央地合作項目。其中,中海油集團牽手臨港新片區,以融風能源為平臺,面向未來布局“深海風電”的消息一經發布,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165萬千瓦,同比增長42.7%,占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40%,是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增長最快國家。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總發電量的35%將來自風能。然而,放眼世界,目前建成的海上風電場多數毗鄰近海,且受多重因素制約。同時,隨著海上風電高速發展,近海資源開發必將逐漸飽和,海上風電勢必走向深遠海。深遠海風電風速更大,風力更加穩定,受限制減少,必將成為更廣闊的發展區域。
對中海油而言,海上風電是諸多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種類中與其契合度最高的領域,中國海油豐富的海上工程資源和生產作業經驗,均可以應用到海上風電領域。正是當前積累和未來夢想,讓融風能源應運而生。工商注冊信息顯示,融風能源注冊資本20億元,經營內容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3.350,0.02,0.60%)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及運營管理,從事清潔能源、新興能源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等。
其實,在融風能源落地選址上,中海油曾經有過猶豫。“今年3月,陳杰就找上門來,希望我們落戶臨港。”中國海洋石油東海石油管理局局長楊云透露,當時產業政策還不清晰,也沒有清單,但作為新片區,政策上肯定具有優勢,“我們這個項目將進行大規模海上投資,成本控制上,需要有相關政策的支持。”當然,最后讓中海油下決心的,還是看中了臨港新能源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等在內的產業集群優勢,這里具備整合多種資源、全方位提供綜合服務和支撐保障的雄厚實力,高度契合融風能源的經營方向與發展需求。
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黨組副書記、專職副主任陳杰坦言,融風能源落地新片區歷經多輪溝通。說起服務業,首先想到的就是交通要便利,這是臨港最大的短板之一。“交通固然重要,但臨港過去的產業積累,比如海上風電設備、風機葉片制造等等,這樣的產業生態對發展海上風電工程服務更為關鍵。”
當然,包括融風能源等前瞻性項目之所以紛至沓來,“臨港服務”也是一大原因。陳杰表示,一個好的服務業倚賴于制度創新。近年來,臨港持續推動行政審批改革,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創下多項速度記錄的背后,是行政審批的自我革新,機制、流程的不斷改進,“整個特斯拉項目審批過程與國際上的同類項目相比,縮短了整整五個月時間”。楊云也表示,在融風能源的整個落地過程中,切實感受到臨港服務、臨港速度的魅力。
根據計劃,融風能源將充分利用貿易區自由化、便利化優勢,發揮中海油近40年來在海洋工程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優勢,攜手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積極推進在上海臨港地區深海風場、新能源技術研發項目的區域總部和研發基地建設,整合行業內優質資源,構建國內深遠海風電場行業平臺。
在陳杰看來,融風能源的落地,對臨港打造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的特殊性在于兼顧制造業和服務業,“臨港新片區的制度設計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相結合,將更有力地推進產業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