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科技代表著海上風電的未來,而華銳風電的雙饋技術在海上風電競技中堪憂,甚至在未來大功率機組競爭中也顯劣勢。
有來自發改委官員的透露,4月份,政府將啟動第一輪中國海上風電項目的招投標工作,這將是繼陸上風電招標之后的又一塊誘人蛋糕。
翻閱歷次招投標的資料,記者發現,近年來,每年的第二季度均是風電場招標的旺季,看來今年也不例外。
此前,國家能源局向遼寧、河北、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11個省市的有關部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申報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根據該通知,此次招標單個項目總裝機容量為200兆瓦--300兆瓦。
若首批11個省市上報的海上風電場項目均獲批,則此次全國海上風電招標規模在2200兆瓦--3300兆瓦。而2009年,中國全年的風電裝機容量為25100兆瓦,雖然此次海上風電招標規模為其十分之一左右,但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海上風電曲高和寡?
11省市中,江蘇將成為海上風電招標的最大需求方,因為此前政府規劃的七個千萬千瓦(1兆瓦=0.1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中,只有江蘇涉及海上風電場,而且江蘇1000萬千瓦風電基地規劃全部為海上風電。此次招標中江蘇力量不可小覷。
值得注意的是,海上風電場的裝機成本將遠遠高于陸上風電。
從已知的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的建設成本為2300萬元/兆瓦,但是陸上風電每千瓦的成本在700萬---800萬元/兆瓦,海上風電裝機成本是陸上的3倍左右。運輸吊裝費用大大提高了海上風電項目的成本。
雖然目前這一成本在大批量生產后還有空間可降,但第一輪海上風電招標恐難以大幅下降。
再來看電價,內蒙古地區風電含稅上網電價為0.609元/度,而上海東海大橋的稅后上網電價為0.978元/度,是內蒙古的1.61倍。考慮到海上風電較內陸風力大且穩定,可以部分緩解電廠運營商利潤被壓縮的情況。但對設備供應商來說,并非無利可圖。
目前已知曾參與海上風電場建設項目的公司包括神華國華、龍源電力(00916.HK)、金風科技(002202.SZ)、華銳風電(擬IPO)、秦川發展(000837.SZ)、中航惠騰、保龍等風電行業龍頭企業。此外,其他中小規模企業無不摩拳擦掌。
誰將受益?雖然風電企業躍躍欲試,但蛋糕卻并不那么容易獲得。中信證券預計,此次海上風電招標將以單機3兆瓦機型為主,而目前國內有能力量產3兆瓦機型,并正式投入生產運營的公司僅有金風科技和華銳風電,其他廠商多處于研發階段。
那么,華銳和金風誰更值得看好?
在陸上,華銳風電憑借率先引進大功率機型,而且背靠集團雄厚的裝備制造基礎,在2008年一舉超越金風,成為市場分額最大占有者,2009年繼續保持著領頭羊位置。在海上,目前,中國僅有華銳風電提供裝機(單機3兆瓦)的東海大橋近海風電,與龍源電力提供裝機(單機1.5兆瓦)的江蘇如東潮間帶兩個海上風電項目并網發電。
2009年,華銳風電有100臺3兆瓦風機交貨,而直到2009年年底,金風科技才有3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在新疆達坂城風電場安裝。而且據金風科技證券部人士表示,目前其3兆瓦風機只限于小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