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一期投資7億元、年產10.3萬噸精細化學品和16.73萬噸副產品項目今日開工,計劃主體工程于8月底前完成,9月進行設備安裝,力爭年底投入試生產,預計年銷售收入15億元。”3月23日,寧夏天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
陽春三月,萬象更新。當日,吳忠市在青銅峽工業園區舉行全市2020年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啟動會,天澤新材料項目等87個項目開工,吹響全市項目建設沖鋒號。
今年吳忠市計劃實施項目488個,年度投資435億元。這次集中開工的87個項目,涵蓋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
記者走進吳忠領航生物藥業科技有限公司,只見焊接現場火花四濺,工人對生產管道進行焊接。在水氣和尾氣處理車間,工人對生產設備進行最后調試。該公司去年投資3.5億元建設年產1000噸烯啶蟲胺、1000噸啶蟲脒項目,原計劃今年2月試生產,受疫情影響,試生產推遲至3月28日。“在吳忠市委、市政府和青銅峽工業園區管委會大力支持下,企業提前復工,目前入場工人209名,連日來加班加點搶工期。”該公司負責人顧百法介紹,企業生產的綠色農藥主要用于葡萄、水稻、馬鈴薯、蔬菜等農作物除草除菌,可取代當前有殘留、有毒的傳統農藥。企業投產達效后年產值4億元,創稅收6400余萬元。
吳忠市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把項目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積極擴大高質高效投資,努力實現固定資產合理增長;加強項目清單化管理,做到有目標進度、有包抓領導、有負責部門,只爭朝夕、大干快上,趕時間、趕進度,確保市級重點項目3月底前開工率達到80%以上,488個計劃實施項目上半年全部開工;加強項目服務保障,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工程建設秩序,積極落實中央、自治區和全市疫情防控期間制定出臺的政策措施,下大力氣解決項目建設中的用工、審批、資金等問題,為企業紓困解難,為項目鼓勁助力,努力把疫情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加強項目督查考核,進一步壓實責任、傳導壓力,著力構建上下聯動、橫向協同、齊抓共管的項目工作格局;加強項目謀劃儲備,緊盯中央、自治區產業布局、投資方向,堅持分級謀劃、科學謀劃、統籌謀劃,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謀劃一批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的重大項目,為投資后續穩定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寧夏天澤公司是江蘇天澤化工有限公司在青銅峽市注冊成立的全資公司,主要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銷往先正達、拜耳等世界著名企業,位居同行業之首。去年7月底,吳忠市、青銅峽市委負責人到該公司考察,8月初公司就和青銅峽市正式簽約,9月初400多畝土地全部摘牌。項目落戶后,目前已完成地下管網工程建設,環評、安評、能評已獲批復,設計方案通過規委會評審。
據同心縣政府主要負責人介紹,該縣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制定復工復產9條、勞務輸出6條獎補措施,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目前,131個重點項目開工48個,61家規上企業復工50家,3月底項目開工率將達到60%以上,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以上。為全力加快項目建設,該縣制定項目推進時間表,開通綠色通道,抓前期、抓開工、抓進度,全力加快葡萄籽深加工、帕羅混紡紗、王預公路等48個已開工項目進度,盡快完成朗斐葡萄酒、王團李莊肉牛養殖、中核匯能10萬千瓦風電等83個項目前期工作,3月底再開工32個項目,6月底開工率達到80%以上。
2020年,青銅峽工業園區全年計劃實施項目31個,總投資63億元,本年度計劃投資30億元。項目實施對有力推動園區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意義重大,尤其是天澤化工年產3.32萬噸精細化學品項目的開工,將帶動園區精細化工產業實現聚集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開工就是命令,關鍵在于落實。管委會將強力推進‘一站式’‘店小二’優質高效服務,‘點對點’‘一對一’一線協調、一線落實、一線督辦,力爭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在已開工10個項目的基礎上,3月底前再開工一批,其他項目5月底前全部開工,推動項目快建設、快投產、快達效。”青銅峽市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李焜說。
在寧夏海盛實業有限公司中控室內,3名工作人員緊盯監控大屏,大屏顯示64個生產現場,通過電腦適時掌控生產全流程。“目前企業投資1.23億元的1臺25500KVA工業硅礦熱爐和1臺余熱鍋爐一期項目已于3月21日試生產。該項目采取國內先進的自動化和環保生產工藝,每生產1噸金屬硅,可節約電力和人力成本1000元。”公司總經理李海龍說。
“目前每月生產金屬硅2500噸,而生產訂單已經達到8000噸,產品供不應求,主要銷往日本、美國、印度、加拿大等國家,出口量占生產總量的75%。”李海龍介紹,等二期項目2臺25500KVA工業硅礦熱爐、2臺余熱鍋爐和1臺余熱發電機組建成達產后,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8億元,實現稅收6600萬元,帶動當地就業300人。
記者了解到,吳忠市堅持做好調、轉、增、融“四篇文章”,防疫和生產統籌推進,加快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推行綠色集約生產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深化創新與改革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能;堅持生態優先與優勢互補,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打造全國奶業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沿黃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大力推進工業提質擴量,農業提檔增效,服務業提速升級,推動三次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調整,力爭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