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缺失存隱憂
對風電設備行業設置準入門檻,為了是進一步抑制各地對風電設備制造產業過度的投資熱情
2005年之前,國內只有少數幾家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且規模小、技術落后,外資企業占據大部分市場,風電場建設主要依賴進口。為了支持本土產業,政府有關部門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
在政策的鼓勵下,各地爭相上馬風電項目,我國成為世界上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發展最快的國家。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共有風電整機生產企業70多家,超過世界其他地區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總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僅在整機市場上存在著過多企業涌入的狀況,在葉片市場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現象。
龍源電力集團總經理謝長軍說:“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發展快,這是好事,但各路資本一哄而上導致非理性發展,就變成了壞事。國家制定政策倡導風電裝備國產化當然也是好事,但部分制造企業盲目上馬,貪大求洋,缺少自有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難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立,但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面,大多走的是引進路線,核心技術缺失的弊端日益顯現。
首先,引進的技術是否與國內風電場的氣候環境相適應往往未經過科學論證,一旦并網發電后,潛在的質量和安全問題很多。同時,國內還沒有形成“先有需求再建項目”和“同一區域生產、同一區域消費”的風電產業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急于上馬新的風電項目,造成資源浪費,不利于風電市場的有序發展。
其次,技術重復引進、自主創新能力缺失,致使風電成本居高不下,行業利潤普遍較低。
第三,消化吸收進展慢,核心技術缺失的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大批兆瓦級新型風電機組匆忙投入規模化生產,產品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