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的過渡區,伴著陣陣拖拉機的轟鳴聲,工人們完成最后一基鐵塔孤立檔放緊線,至此,劉千河一期風電場110千伏送出工程全線路貫通。
8月13日15時25分,由中國能建陜西院EC承包的榆林榆陽區金天地劉千河一期風電場110千伏送出線路工程,一次帶電成功,投入運行,源源不斷地為陜北地區輸出綠色清潔能源。
踐行綠色發展,建設環保工程
起于金天地新能源風電場,止于榆林110千伏變電站,途徑榆陽區、牛家梁鎮、青云鎮,榆林劉千河一期風電場110千伏送出線路工程全長19公里。
雖然線路工程走徑不長,但情況復雜。部分線路跨越沙漠,又占用林業、水資源環保治理區域,建設過程需要最大限度減少對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
在選線時,陜西院詳細調查沿途情況,綜合考慮確立多個方案并不斷進行比較、優化。
在建設中,項目部推行綠色施工,制定嚴格的規范制度,重型工程車一律不能進入環保治理局域,幾十噸的塔材只能利用當地村民的拖拉機運輸,打造保障發展和綠色環保兼備的和諧工程。
完成三次改線,制定最優方案
“線路路徑與建設規劃沖突較多,沿線已建線路多,走廊擁擠交叉跨越,后期青征遷工作受阻等,都影響著工程進度。”夜里8點,仍奮戰施工現場的項目總工程師姚省院說,“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初設階段三次改線,又遇疫情影響,工期嚴重滯后,夜間施工是為搶抓進度而采取的非常手段。”
除此之外,項目組走訪發現,此次架線路徑還必須經過兩個煤礦區已規劃的天然氣管道、村民生產用地和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
煤礦方表示,線路不宜壓礦,不宜立塔,必須改線;另一部分線路需經過村民規劃的種植大棚、溫室養殖場,且近期大棚已建設完成,村里提出二度改線;榆林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線路需跨越古長城及兩條高速路,當地文物研究所(考古隊)指出,線路離烽火臺太近,直線塔開挖離長城的距離太近,需要改線。
根據具體情況,陜西院項目組在現場一次又一次開研討會,一次又一次修改優化方案,將路徑難題一一解決。歷經三次改線,解決了所有難題,確保了工程順利進行。
克服疫情影響,完成建設任務
劉千河一期風電場110千伏送出線路工程于2019年5月28日開工,復工復產后,項目部人員一邊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措施,一邊齊心協力完成日常建設任務。
早班會上,項目執行經理張俞生反復叮囑:“陜西院作為EC承包方,要嚴格執行工程建設安全管理規章制度,確保工程建設安全文明施工,在滿足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做好個人防護。”
使至塞上,奮戰四百日有余,努力克服風沙、紫外線、疫情發生等困難,早晨布置當日工作任務,晚上對任務量進行梳理,嚴格執行三級安全教育指導和站班會制度,加大安全管理培訓,瞄準質量、進度目標,按時保質完成各項工程建設任務,夙興夜寐、砥礪奮進,為工程順利按時投運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