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文,要求其分支機構及銀行業金融機構從嚴把好支持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信貸關,對產能過剩、落后產能以及節能減排控制行業,要合理上收授信權限,并要求對此類項目信貸和融資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摸底排查。
事實上,各家銀行已經在一面收緊落后產能信貸,另一面正大力推進“綠色信貸”。
截至2010年一季度,工商銀行(601398支持綠色信貸項目超過2200個,貸款余額已逾4200億元,其中環保重點工程、新能源開發或利用領域的項目貸款余額均超過1100億元;中行(601988)在綠色新能源、低碳方面的授信余額突破1800億元。
但記者深入銀行信貸“第一線”調查發現,由于國內環保新能源發展時間短、商業模式新、經營風險高,銀行力推“綠色信貸”的道路,走得并不平坦。
風電場信貸隱憂
酒泉,中國西北部的一座中小城市,卻交織著國內風電場信貸產業鏈的種種不安。
酒泉市提出2010年年底,酒泉市的風電裝機容量為516萬千瓦,“十二五”末再新增建成裝機規模755萬千瓦,吸引了大量銀行信貸資金與風險投資機構“涌入”。
在當地一家國有大型銀行的網站上,記者發現,2009年三季度末,該銀行酒泉支行各項貸款余額達128.87億元,較年初增加22.57億元,增長21.23%;風電貸款比年初增加11.63億元,占該市信貸增量的51.53%;同時該支行引導風電企業擴大票據融資需求,使支行票據融資規模達到1.67億元,較8月份環比增長102.33%。
“預計今年風電行業貸款將占支行新增貸款的35%-40%以上。”這家支行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此高的風電行業貸款增速在當地各家銀行已相當普遍,“最高會超過50%。”
然而,今年他考察當地多家風電場,卻發現一些令人不安的情況。比如,有些風電場實際并網發電接入的負荷不匹配,經常出現跳閘;有些風電場發電設備總處于停工檢修階段;有些風電場所處區域的風力變化導致發電能力達不到預期值;任何一個環節的差錯,令風電場都遲遲收不回信貸投資。
截至目前,國家電網共接入風電1600萬千瓦,但仍有部分風電場未能及時并網。截至2009年底,風電裝機容量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85%,而上網風電卻僅占總電量的0.75%。
有些并網發電出現問題的發電場,便要求當地銀行再提供貸款,在風電場旁修建一座火力發電廠,解決并網發電電壓不穩的問題。但上述支行負責人對此很為難,火力發電廠不夠環保,按現行銀行政策是很難給予貸款的,但他又不忍心看到拿著巨額銀行信貸的風電場“空轉”。
所幸的是,他無需擔心上述風電場的償債風險。當前國內多數風電場開發建設基本由五大發電集團及國有大型企業運作,銀行通常向國有大型發電集團發放一筆巨額的集團授信額度,授信范圍包括風電、水電與火電等一攬子項目的綜合信貸。一旦它旗下的風電場需要貸款,五大發電集團只需從集團授信額度轉移一筆授信。
綠色信貸的幾大風險
截至6月1日下午1點,歐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已跌至8.3655。今年以來,人民幣對歐元匯率累計升值超過14.5%。它灼傷的,不僅是以出口歐盟為主的國內太陽能光伏企業經營利潤,還有銀行給上述企業的相關訂單抵押貸款。
記者了解到,基于歐洲買家付款信譽良好,有些國內銀行向國內太陽能光伏企業提供訂單抵押型應收賬款貸款,抵押率在70%-80%,如今隨著歐元大幅貶值,這些訂單對應人民幣匯率的實際估值同樣相應減少10%-20%,有的訂單價值甚至已低于貸款金額。
“有些銀行要求這些光伏企業追加資產抵押物,但操作難度非常高。”一家國有銀行信貸員透露。
此外,無論是太陽能光伏、生物燃料、風能發電設備,還是節能減排等公司,都存在高科技含量產品難以產業化運作、或缺乏足夠的市場銷售能力等風險。
中國銀行(601988)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表示,由于節能項目存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的風險,的確存在少數項目很難通過銀行項目風險評審程序的現象。
從事氫燃料電池研發制造的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盡管部分銀行推出綠色信貸通道,但整體貸款額度偏小,很難滿足公司較大的資金需求量,而且獲得貸款的難度也很大。因為多數綠色信貸項目的審批權不在總行,而在分行風險部。
圓基環保資本合伙人陳家強透露,有些銀行專門設立綠色信貸部門,具體的項目信貸風險評估與信貸損失責任人屬于各地分行機構。同樣一個風電場開發項目,能在廣東拿到很多貸款,但可能在內蒙古地區則拿不到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