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要綠色能源發展方向,氫能已經出現在了多個省市的“十四五”規劃中。被稱為“全國海上風電第一縣”的南通市如東縣也躋身入局,探索海上風電制氫的發展模式。
9月6日,如東縣人民政府、國家能源集團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中天科技簽訂氫能產業項目四方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綠氫產業鏈。
該氫能產業項目總投資30億元,其中制氫投資20億元、加氫站投資5億元、生產線投資5億元。根據協議,各方將聯合在如東建設可再生氫能供應鏈基地、氫能關鍵裝備基地,共同構建氫能產業生態,推動如東建成綠色能源示范城。
同時,國華投資將設立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基金,開發建設灘涂光伏、海上風電項目,配套建設制氫、加氫站;以加氫機、控制系統與液氫為切入點,率先打造國內規模最大的加氫機、控制系統與液氫裝備為主的氫能裝備制造基地,并通過關鍵裝備研發與制造,促進技術轉化與商業化應用推廣。
國華投資董事長劉小奇表示,通過在如東實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新能源與氫能產業創新融合的重大項目,加快推動打造以新能源、氫能基礎設施、氫能核心裝備為重點的科技研發、創新制造、智能應用、產業融合鏈條,建立以新能源、氫能為主體的綠色低碳市場供需體系,創造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引擎。
國華投資是國家能源集團旗下集風電、光伏、氫能、綜合智慧能源、基金投資為一體的綜合性清潔能源企業,在氫能方面,國華投資初步形成了“東西南北中”全國性氫能產業鏈布局。
根據各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氫能的規劃總產值規模達近萬億元。中國氫能聯盟發布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則預計,2050年氫能產值將超過10萬億元。
如東是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如東縣委書記陳慧宇說,綠色能源產業已經成為如東最鮮明的特色,目前已形成以風力發電、風電裝備制造、LNG接收儲運為主體的新能源產業格局,整個新能源產業板塊年應稅銷售近600億元。
“特別是海上風電已初步形成全產業鏈體系,集聚了67家上下游企業,總裝機容量已經達到250萬千瓦,風力發電及其配套產業年應稅銷售已經達到30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海上風電第一縣’。”陳慧宇說。
陳慧宇表示,“十四五”期間,如東將積極探索海上風電+制氫、儲能、海洋能、海洋牧場等模式,大力發展冷能利用、天然氣發電、裝備制造等LNG下游及配套產業鏈,打造全國綠色能源示范城。
中天科技作為地方龍頭企業,則提出“十四五”期間,要順應“清潔低碳”新經濟秩序,爭當“雙碳”超長賽道主力軍,持續加大對新能源領域的投入,大力布局氫能等新能源產業。
如東因為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以及較好的臨港石化、能源、冶金及現代物流等產業基礎,為氫能發展構建了良好的產業基礎與應用場景。
據介紹,合作項目規劃“三步走”:一期項目今年實施,將組建氫能裝備公司;建設50萬千瓦集中式光伏、2000Nm3/h(標準立方米/小時)制氫項目和1座加氫站,在長三角地區積極尋求消納場景和市場;設立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基金。
二期項目計劃于2022~2023年實施,包括建設150萬千瓦集中式新能源(100萬千瓦光伏+50萬千瓦海上風電)、建設10000Nm3/h制氫項目、適時擴建加氫機與控制系統裝備制造生產線,投資建設液氫裝備制造生產線。
三期項目規劃計劃在2024~2025年實施,包括開發建設50萬千瓦灘涂光伏+50萬千瓦海上風電;建設18000Nm3/h制氫項目;光伏發電制取綠氫在滿足地方氫氣需求的同時供液氫貿易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