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3-01-18 來源:中國基建報訊 瀏覽數:430
中國基建報訊(徐迎華、張澤華 報道)彩云之南,風能賦予云南靈動之美,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綠色能源。在海拔3300多米的尋甸花石頭山
中國基建報訊(徐迎華、張澤華 報道)彩云之南,風能賦予云南靈動之美,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綠色能源。在海拔3300多米的尋甸花石頭山主峰巨龍梁子上,有一群“御風者”,他們為了讓自然資源與萬家燈火架設溝通的橋梁,奉獻著熱血和青春。2022年12月31日,由中國安能二局承建的巨龍梁風電項目(一期)工程首臺風機帶電調試運行,標志著我國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長的高原山地風機首臺風機正式投產發電。
【追風逐夢,挺進彩云之南】
巨龍梁因山體就像一條巨龍橫臥在云南省昆明市尋甸縣北部而得名,這里有昆明最大的高原草甸牧場,巨龍梁風電項目(一期)工程總裝機容量100MW,主要為13臺6.7MW和2臺6.45MW的風電機組、15 臺箱式變壓器與35kV集電線路及升壓站擴建,以及15個風機安裝平臺、場內施工道路及改擴建道路、渣場施工。該工程是中國安能二局在云南承建的首個風電項目,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為29550萬千瓦時,年平均發電收入7695萬元。預計每年可節約標準煤9.1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59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7.28噸。巨龍梁風電項目既有效利用了當地的風能資源,提高了區域供電能力,又對減少大氣污染發揮了積極作用,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主材若不能及時進場,縱是一線施工人員有通天的本事,也只能望“坑”興嘆。因此,鋼筋、水泥、錨栓、砼等主材何時進場,重擔就壓在了物資裝備部負責人李紀盛身上。為了盡快達成詢價、招標、簽訂合同、運輸等流程,他多方聯系,每天要打將近兩百個電話,催促各個流程快速推進。目前,首批主材已經進場,其余錨栓、電氣設備采購也正在穩步推進,能及時讓施工人員“有米可炊”。
8月30日,項目部收到設計圖紙,領導班子第一時間組織相關部門審查、細化圖紙,從修路挖基、預埋管線,澆筑混凝土基礎,到風機吊裝、預埋電纜、修筑升壓站、電氣設備調試安裝、投入使用,經過一班人馬5個晝夜的奮戰,將施工過程細化為10個大項,103個小項。
由于各個風機機位分布錯綜復雜,道路泥濘崎嶇,僅僅從1號機位到15號機位就有1小時的車程,而從攪拌站到各機位則需3小時以上。這對項目的混凝土運輸保障產生了極大的要求。第一,商混車數量必須在40輛以上,否則無法滿足基坑澆筑的混凝土需求;第二,運輸道路必須通暢,由于自高速收費站至機位道路多為單行路,如發生堵塞必須第一時間處理,否則就會出現澆筑斷層,引發質量事故;第三,參與澆筑人員必須在大風、嚴寒、缺氧的情況下連續工作二十個小時以上,這對一線施工人員的身心來說都是一種折磨。面對這些困難,項目部迎難而上,集思廣益,為順利完成澆筑,一是積極協調攪拌站準備45輛運輸車,確保混凝土澆筑連續性;二是沿途設置8處哨卡、7處會車平臺,遇無關車輛及時勸返,發現車輛發生事故第一時間處理,保證道路暢通;三是給參加澆筑成員配備干糧、熱水、藥品及氧氣瓶,最大限度做好后勤保障。通過這“三板斧”,10次基礎澆筑全部順利完成,為后續吊裝發電做好堅實保障。
【馭風而行,降服“風電巨人”】
創造一項紀錄,開啟新能源發展新高度。
巨龍梁項目安裝的1號風機單機容量6.7兆瓦,輪轂高度115米、相當于30多層樓高,葉片長度93米, 輪機艙重量138噸,葉輪直徑191米,是目前國內單機容量最大、塔筒高度最高、葉輪直徑最長的高原山地風機,是名副其實的“風電巨人”。
地處海拔3300多米的高原,首次面對6.7兆瓦的巨無霸風機,他們謹慎又謹慎,把吊裝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做足,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編制專項吊裝施工方案,部署人員和裝備進場施工。為了確保吊裝作業順利進行,施工人員首先在地面完成葉輪組合,葉片對接與輔吊站位調整同時進行,為吊裝創造良好條件,較好地避免高空作業帶來的危險性,大幅縮短了整機吊裝時間。
“900噸大吊起鉤,300噸跟進,同時起。”在這樣的吊裝指令下,風機葉輪吊裝正式開始。巨型履帶起重機揮舞著123米的長臂,在輪式起重機的輔助配合下,將巨大的風機葉輪緩緩吊起,到達指定高度后,原本平行的葉輪逐漸轉為垂直并緩慢地向主機艙靠近。經過多次精準的調整,風機葉輪終于與主機實現完美對接。
12月20日,隨著最后一顆螺栓安裝完畢,整個吊裝團隊在經歷了2多個小時的緊張作業后,一臺全國單機容量最大的6.7兆瓦高原山地風機成功吊裝,2023年前完成首臺機組投產發電的目標可謂近在咫尺。
然而天公不作美,自23日起,施工現場雨雪交加,巨龍梁山上鋪滿了一層積雪。對于游客來說,山峰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真是一幅雪山美景。可對于項目部領導班子和一線施工人員來說,卻是猶如烏云籠罩在心頭。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經過將近一個星期的堅守,天氣轉暖、積雪融化,終于滿足了發電條件。項目部領導班子立即組織人手開展施工,最終,于12月31日20時38分完成發電!
在這2022年的最后一天,當巨龍梁山峰上的葉輪緩緩轉動時,當高本山升壓站收到通電信號時,所有在場人員歡呼雀躍,這意味著三個多月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安能二局人100個日夜的不懈拼搏,終于將巨龍梁山上呼嘯的大風變成了尋甸縣洋溢著幸福的萬家燈火!
【風機飛舞,綻放青春風采】
云南巨龍梁風電項目建設,是由中國安能二局28名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員工組建的團隊堅守負責的。
作為一個年輕的團隊,他們志行合一,踐行“求是務實、精益求精、攻堅克難、敢打必勝”企業作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用自己的青春年華書寫著安能二局人的擔當和使命,參與見證了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能源項目。
從基礎開挖、澆筑、風機安裝到并網發電,這個團隊的員工就一直堅守在施工一線。為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他們多次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項目建設中,他們經常是從早上6:30起床,忙碌到凌晨1點多甚至更晚。白天在現場各負其責,晚上聚在一起研討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互相交流學習,整理材料和檔案。
“雖然辛苦,但感覺很有成就感,公司把這樣的重任交給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和肯定。我們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決不能辜負公司的期望和信任。”項目書記熊增生說道,這是他的心聲,也是項目團隊的心聲。
工程建設,安全先行。在現場安全管理上,安全總監黃港可謂煞費苦心。項目部人員的安全教育、安全交底已經順利完成,可施工隊的部分人員雖然干活是一把好手,但年齡偏大,加上當地方言難懂,這讓交流變成了一件難事,也給安全教育增加了不少難度。為此,黃港召集現場安全員,專門制作了一份以視頻、圖片為主的教育資料,通俗易懂、繪聲繪色地將13種安全事故類型及預防措施、解決方法傳授給每名成員,施工隊老王連連夸贊道:“安能的這次安全教育是我理解得最透徹的一次,違章作業的事兒咱可千萬不能干”。
不只是安全教育,黃港更是深入現場、腳踏實地,帶領5名安全員巡查了每一片施工區域,褲腿都被露水打濕。經過3天的整體巡查,他發現:施工區域周邊多是懸崖峭壁,且山頂海拔高達3200米,濃霧彌漫,一不小心就可能跌落山崖。為防范人員跌落事故,全面消除安全隱患,集中采購800米防護圍欄、50盞夜間作業燈,杜絕人員墜落事故。
對剛入職的新人來說,這樣的項目是鍛煉成長的好機會。在項目穩步推進各項工作進程的同時,4名新員工帶著青春和朝氣來到了這里。在他們身上,看得到稚嫩,也看得到想干事業的沖勁兒。新員工報到后,分別與項目分管領導、部室負責人簽訂師徒協議,為新員工的茁壯成長保駕護航。工程管理部新員工李裕表示:“作為一名應屆畢業生,剛剛被分配到巨龍梁項目部時,我的內心是迷茫的,這里雖然風光秀麗,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闊美景,可遠離城市的生活確實讓我有些不習慣。但師傅楊永鵬,用他的切身經歷為我指點迷津:工作上,他手把手教我如何審查圖紙,一臺風機從物料進場到投入發電的全部流程;生活上,他教我在項目部如何與同事相處,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關系。非常感謝師傅的關照,讓我在這青山之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青春詮釋夢想,奮斗定義人生。安能二局人的青春之歌就從這里唱響,用默默無聞的奉獻,把取之不盡的風能資源轉化為綠色電能,讓巨龍梁的高原草甸煥發出全新的生機和活力。
【延伸閱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jiechangshiye.com/news/show.php?itemid=67752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東方風力發電網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