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19日,202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23)在北京如約召開。作為全球風電行業年度最大的盛會之一,這場由百余名演講嘉賓和數千名國內外參會代表共同參與的風能盛會,再次登陸北京,聚焦中國能源革命的未來。
本屆大會以“構筑全球穩定供應鏈 共建能源轉型新未來”為主題,將歷時四天,包括開幕式、主旨發言、高峰對話、創新劇場以及關于“全球風電產業布局及供應鏈安全”“雙碳時代下的風電技術發展前景”“國際風電市場發展動態及投資機會”“風電機組可靠性論壇”等不同主題的21個分論壇。能見APP全程直播本次大會。
在10月18日下午舉辦的可再生能源保險與風控創新論壇上,法國再保險張新剛發表了題為《從再保險角度看中國風電機組出口海外》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發言全文:
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法再的張新剛,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一個主題就是從再保險的角度我們看一看國內風電機組出海的情況。
法再我們是SCOR GLOBAL REINSURER,我們大概有300個人全球有辦公室,我來自新加坡,我的同事李波他負責整個中國的市場。為什么我們講風電機組要出海,這個跟國內外的行情有關。從國際上來看發生了幾個事情,一個俄烏戰爭、一個美國加息,種種因素導致成本飛速的上升。歐盟原計劃到2045年有30還是40個GW的裝機目標,但是實際上我們看按照目前的成本上升的因素導致我們已經有超過30億美元的項目已經延期了,美國也有項目延期。
這個圖是第五輪風電的CFD投標的結果,他是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這種新能源在一塊爭取英國所謂的差異化定價的標段,從第一屆到第五屆海上風電沒有一分錢來自美國政府從機組這塊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同樣類似的負面的信息,我們非常熟悉的西門子、SGRE的陸上風機可能會高達30億歐元的損失,
國內形勢向好,海上16兆瓦、20兆瓦發電機已經發布,明陽的16兆瓦,中車的151米的葉片廠房馬上就建出來了,上個月金風185米全球最高混塔都出來了。而且創新論壇上16兆瓦的新機組也在不斷的涌現。從這個統計數據,我們不管是陸上機組、海上機組也是一路狂飆。
機組的招投標價格是在不斷下降,我們陸上的價格大概在1700塊錢,海上就是3000多一點。而且從整機商財報來看,盈利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從出口的角度大家都在關注這個市場,你這個市場怎么樣?我從海外市場市場與經驗、機組技術對比、供應鏈、機組運行于維護,nat cat角度分析如何破題。
第一個是海外市場歷史與總體經驗。從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誕生以來,大家紛紛進入到這個風電整機市場的vestas1979年,bonus1980年,nordx1985年這是一條路線,1987年金風成立,1999年金風國產化了第一個機組,2001年運達,2006年明陽、上海電氣,2008年遠景分別成立。我們存在先發差距。
從機組的層面我們認為有認知方面,目前東南亞的市場采用的GE、SGRE機組,單機容量基本上現在還在3—5兆瓦級別,但是咱們國內單機功率已經到7兆瓦。
再一個大家很關注的是認證,有DNV、TUV認證,咱們國內的廠家傾向于國內的認證,因為CTC、CPC也是很火熱但是咱們在國內的投保人他們對這方面的認知有差異,這是咱們需要在認證和核保做多方面的工作。并網業績這塊,都是各自有各自的業績,我們公司或者是GE這種國際的OES的話,他們的這種業績對于對于核保是透明的,國內相對來說可能哪一臺機組變成了朋友圈,大家覺得是了不起或者是怎么樣的事情,這個其實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這個透明度我們非常關注的,這個可能是咱們國內機組的一個硬傷。
所以我們用腳來投票的話,我們對于一些典型條款,批量損失、涉及的指標我們都會去增加,這實際上對于我們機組去拿項目是不利的,供應鏈布局這塊也是一樣,國外擁有至少20年以上先發優勢,那么國內我們其實可以注意一下,右下角這個圖你可以看出來他的供應鏈、葉片、整機、發電機是全球布局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內的整機商是沒有的,不管是葉片、尺箱、發電機、整機場都沒有,塔架有一些在談,整機我知道金風、遠景也在談,到目前是零。如果我們考慮到DSU,這實際上對于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同時,我們現在送到越南去人家找我們反傾銷,那么這種如果說出現我們承保項目上的話,這種產生的損失到底誰來承擔?維護這塊也是一樣,我們有基本的考慮,陸上、海上1—5年是典型的運維期,我們知道運維的陸風是30塊錢人民幣/千瓦/年,海風是75塊錢/千瓦/年,我不知道歐洲和國外最少是多少,但是至少是3倍、2倍這么一個范圍。而且由于供應鏈在國內,我們不能說金風把一個整裝場放到巴西就供應鏈出海了,不是的,發電機、葉片、齒輪箱呢?如果涉及到BI的話,這個laytime怎么考慮?
再一個我簡單舉個例子,巴拿馬有一家供應商在巴拿馬在2018年做了一個項目,當葉片從江蘇運到中南美洲以后遇到設計和偏差最后索賠了7100萬美元,這就是我們作為出海做的坑,我不知道當時項目的保險是怎么安排,我覺得這對我們是一個警醒,別人走的每一個坑我們很難去避,盡可能的去學習和避。
產品也好、技術也好我們要互相促進。最后可能也有出現營銷承保的就是我們的知識產權,目前為止所有的廠家,不管是國內的、國外的,雙饋的、半直驅都是同源的,這兩張圖是去年還是前年,左邊那張圖是西門子的專利設計,右邊的這張圖是EG在美國的一個實際項目的設計,西門子就說你侵犯了我的專利,所以你在美國所有項目你都要退出。我相信如果涉及到DSU的話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因素,而且我舉這兩張圖的對比我其實并不是想說這點,我更想說的是這個專利咱們國內的機組都用在用。
如果說真的大棒打過來的話,我覺得在承保這個角度要做提前的考慮的。所以,我覺得總體來講機會還是蠻多的,但是不管哪一個板塊、哪一個決策咱們都要做考慮,主要的分析就是這么多,謝謝大家!
(根據演講速記整理,未經演講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