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種關鍵設備依賴進口就帶來四個問題,一是供貨周期長,甚至不定期延長;二是成本高,因為國內沒有替代品,國外廠家大幅加價;三是國內相關產業的設計制造水平難以提升;四是售后服務響應速度比較慢,服務成本高。
張廣欽建議,國內配套企業要當好配角,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平臺制造企業更多地了解這些產品,選擇這些產品,另一方面則應利用國家支持船舶配套發展的已有政策,走出去,請進來,與國外知名的配套研發機構和制造廠商合作、合資、參股,有條件的企業可以購買他們的設計、研發機構。同時,配套企業可在國內聯合學校、研究機構自主研發,逐步掌握這些配套的關鍵核心技術,并在本土上實現產業化。此外,海工裝備制造企業要不斷提高工程承包的水平,只有將許多工程總承包到自己的手中,才有可能更多地采用本土化的配套,逐步培養國內自己的配套供應能力。
國際前沿技術與理論亮相論壇
美國船級社亞太地區海工技術和商務拓展總監約瑟夫?盧梭闡述了未來在“進軍”深海可能面臨的挑戰,他表示,目前市場上有140座自升式平臺、68座半潛式鉆機、13艘鉆井船都已運營了30年以上,而隨著能源開發越來越向“深海”發展,現有的海上移動鉆井裝置已經很難滿足新一輪開發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近期多起海上漏油事件的發生,部分地區與國家對海上開采等領域增加了新的法規與條例,這不僅督促海洋工程裝備質量不斷地提升,同時也將促使海上開采方式持續革新。
為了應對海工裝備又一輪的競爭挑戰,不少船級社正積極研究一些新的技術與產品。挪威船級社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經理姚伯樂認為,未來海上風電安裝船和輔助船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尤其是海工輔助船類型多樣,其舒適度與環保問題日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能否采用新采油設備和工藝、利用備用控制系統來防范海上事故等都將成為船級社的研究方向。
根據歐盟2008年提出的一項目標,2020年全球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應占所有能源的20%,因此海上風電成為了眾多國家都想要快速發展的產業。德國勞氏船級社執行副總裁詹?奧拉夫?普羅布斯特在會上介紹了海上風力發電場的安裝技術及安裝船的最新發展。他表示,由于不同海域的風向、風力、水浪沖擊度等情況均有差別,因此建造安裝船的要求較高,同時具有獨特性、高附加值、高技術的特點。另有統計顯示,僅歐洲地區為了維護風力場就需要800艘船舶,這也預示著該領域將成就一個相當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