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企“組團淘金”中東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長,中國企業出海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放眼全球市場,中國企業正逐步認識到中東市場的戰略價值,以阿聯酋、沙特、阿曼為代表的阿拉伯國家,也已逐漸成為中國企業掀起又一輪出海潮中的新熱土。
出發,去中東。
近日,包括晶科能源在內,陽光電源、TCL中環、遠景集團等多家新能源龍頭相繼官宣在沙特斬獲大單或是聯合投資的消息,涉及光儲、風電領域。而更早前,協鑫科技、鈞達股份、中信博、天合光能等公司同樣與中東國家達成合作,計劃建廠。
一個月前,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做客央視《對話》節目,暢談中東機遇。他在節目中介紹,晶科能源從產品角度來看在中東有45%的市場份額,并已經在該地區拓展十多年之久。
最近一年以來,以阿聯酋、沙特、阿曼為代表的阿拉伯國家,已經成為中國新能源企業掀起又一輪出海潮中的新熱土。有業內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與此前光伏企業組團布局東南亞不同,中東市場具有一定的需求空間,“并不像東南亞那樣作為出口的跳板”。

圖片來源:新華社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先后有來自光伏、風電以及礦業領域的9家中國公司宣布在中東地區投資建廠。這其中,已經公開投資規模的項目有4個,合計金額折合人民幣約371.81億元。
光伏制造環節為此次中國新能源企業布局中東的主力投資方向,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以及支架。
具體來看,在硅料端,天合光能、協鑫科技以及聯合太陽能或布局超過20萬噸的硅料產能。
根據天合光能和協鑫科技此前公開發布的信息,前者擬在阿聯酋規劃一體化項目,包含年產5萬噸高純硅料。而后者將在阿聯酋建設綜合硅生態系統,這將成為該公司在海外最大的顆粒硅項目。
此外,綜合公開報道,另一家中國企業或將主導中東地區第三個硅料項目——今年3月,阿曼蘇哈爾自由區多晶硅工廠項目舉辦奠基儀式,該項目投資額超過5.2億里亞爾,年產量10萬噸多晶硅。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前述阿曼多晶硅項目的主導公司為聯合太陽能,其創始人張龍根,為大全新能源前董事、CEO。
在硅片端,TCL中環和天合光能合計將建設超過50GW產能。
天合光能的合作方包括AD Ports Company PJSC、江蘇省海外合作投資有限公司,規劃在阿聯酋的哈里發經濟區內建設30GW硅片產能項目。TCL中環的合作方則為Vision Industries Company、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三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建設年產20GW硅片工廠,總投資約20.8億美元。
在電池和組件端,晶科能源、鈞達股份、天合光能則分別規劃10GW、10GW和5GW產能。而公布的投資細節顯示,晶科能源的合作方同樣是來自沙特的Vision Industries Company和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三方通過設立合資公司建設年產10GW高效電池及組件項目,總投資約9.85億美元;鈞達股份則計劃在阿曼投資一家擁有10GW產能的TOPCon光伏電池制造廠,該項目投資金額約7億美元。
從上述中國企業公布的投資計劃中不難看出,在這一輪出海中東的熱潮中,中東國家主權基金亦在與中國企業深度綁定。
例如,在晶科能源和TCL中環的投資項目中,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均間接持有合資公司40%的股份,與中國企業同為第一大股東。而在協鑫科技阿聯酋的綜合硅生態系統項目里,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 PJSC(穆巴達拉主權基金)則為重要資金合作方。
眼下,中國新能源產業面臨最大的海外風險,無疑是頻頻發生的貿易摩擦。
此前,為了規避歐美國家的高關稅施壓,中國光伏企業曾“借道”東南亞——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建設產能,是實現產品出口的目標市場。然而,隨著美國進一步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產品發起雙反調查,不少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布局的光伏產能將面臨限制。
而在此背景下,中東市場日漸升溫,成為了中國光伏企業出海的新陣地。
“中東新能源市場的確是一個藍海,主要的阿拉伯國家均表明能源轉型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決心。根據已知的規劃,若順利發展的確需求巨大。”一位光伏企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記者注意到,以阿聯酋、沙特和阿曼這三個中東國家為例,各國均發布了愿景規劃。其中,阿聯酋《國家能源戰略2050更新》指出,計劃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加兩倍以上,達14.2GW;沙特在“2030愿景”基礎上加碼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計劃以每年新增20GW的速度發展并在2030年之前實現130GW的裝機規模;阿曼則提出了“2040愿景”,加速可再生能源和綠氫項目的投資、推廣。
事實上,通過石油經濟積累巨大財富的中東國家,不得不用“錢”來投資未來。在全球推動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之下,中東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持續遭遇沖擊,這亦是近些年來中東國家與中國頻頻加強新能源合作、交流的直接原因。
在這一過程中,中東地區的主權基金扮演著關鍵“買手”角色。以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為例,根據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SWF數據,該主權基金的最新資產管理總規模為9250億美元,是全球第五大主權財富基金。
針對此次與晶科能源、TCL中環和遠景集團簽署的合作協議,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副總裁亞齊德·胡米德表示,這些新協議是沙特公共投資基金推動可再生能源領域先進技術本地化努力的一部分,將助力沙特到203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項目75%零部件本地化生產的目標。
值得肯定的是,市場加資金的“雙管齊下”,使得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中東并非等同于東南亞。僅就光伏市場而言,中東區域的發展潛力巨大。根據Infolink Consulting統計的數據,2023年,中東光伏需求約為20.5GW至23.6GW。這其中,沙特已經躍升成為中國第六大光伏組件出口國,金額達到13.4億美元。
需指出的是,盡管中東發展潛力巨大,但亦存投資風險。
一家計劃在中東投資的企業人士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海外項目不太可能那么快開建,且國外的建設速度不會像國內這么快,包括國外政府的決策速度等。
記者注意到,TCL中環、晶科能源亦提示了投資風險。
“因沙特阿拉伯王國的法律、政策體系、商業環境與中國存在一定差異,未來經營管理過程中可能面臨宏觀經濟及行業政策變化、市場競爭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等。”晶科能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