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媒體、新疆日報、新疆廣播電視臺聯合組織的“追風逐日看新疆”大型采訪報道活動啟動以來,中船科技旗下中船風電哈密百萬千瓦風儲一體化項目因體量大、模式新、運行優、示范作用強等特點,受到各類媒體廣泛關注和重點報道。
風儲協同“最優解”:中船風電哈密百萬千瓦風儲一體化項目
中船風電哈密百萬千瓦風儲一體化項目位于百里風區——哈密市伊州區十三間房區域,占地面積約231平方公里,是新疆首個跨地域接入的新能源項目,也目前全疆單體裝機規模最大的風儲一體化項目。今年3月底,項目首臺機組并網發電,6月20日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并憑借科學的設計方案、高效的建設進度和智慧化運維水平成為同區域標桿項目。現在,小編就帶您走進百里風區,揭示該項目高質效運行背后的風儲協同“最優解”之謎。
建設前丨主機儲能協同,實現系統最優
哈密十三間房區域自古以來就是全國有名的“百里風區”。這里全年8級以上大風達200多天,極大風速能達到50.28米每秒。為有效應對當地大風干燥多塵天氣和巨大的晝夜溫差,中船風電在整體方案設計和機組配置上做足了功課。
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和自然條件,主機、儲能和運維系統智能化、一體化協同設計,該項目安裝了150臺中船海裝H176-6.7MW低溫型風電機組,這是專為三北“沙戈荒”地區定制化的,機組生存環境溫度為-40℃—+50℃。同時,配備中船風帆生產的30萬千瓦/120萬千瓦時的電化學儲能裝置,并搭載中船風電自主研發的風儲協同控制系統,實現對風資源的最大消納利用,改善電力上網波動性。該風儲協同控制系統關鍵技術項目曾入選2022年度北京市落實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而哈密百萬千瓦項目正是這一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運用的關鍵載體。
通過運行智慧管控系統,儲能電站可自動控制充放電,低谷時自動充電,尖峰、高峰時自動放電,一次充放電達120萬千瓦時,相當于5萬千瓦風電場全天滿發所產生的電量,可同時滿足當地80-100萬戶居民同時用電。據初步測算,自6月20日風場全容量并網以來,通過風儲協同控制系統減少棄風率達10%,強有力發揮了削峰填谷的調節作用,為新型儲能系統建設和規模化發展打通了科學路徑。
建設中丨精細項目管理,開創并網新模式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中船風電自有的清潔能源施工管理團隊推行項目精細化管理,屢屢刷新建設進度,僅用一年時間完成了百萬千瓦級項目從開工到并網的全部建設任務,成為同期批復項目中規模最大、建成最早的示范項目,創造了中船風電速度。進入并網階段,項目團隊緊密結合新疆電網750環網建設實際,堅持就近接入、高效使用,打破地州市界限,橫跨哈密、吐魯番兩地完成綠電上網,不僅盤活了全疆750變電站資源,還為創新電網接入模式提供了有益示范。
建成后丨智慧運維管控,經濟社會效益凸顯
哈密十三間房百萬千瓦風儲一體化項目由于單體規模大、機組數量多、風儲協同控制下運維場景相對復雜等特點,在規劃建設之初便成為推動“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模式融合創新的試點風場。
項目進入并網階段之初,中船風電風場運營中心就從西北調撥了專業精干運維團隊駐扎在項目上,7*24小時保障運維質量。并將風場數據接入北京本部智慧運維系統,利用主機和運維專家團隊對風場運維狀況進行實時智慧診斷和動態智能分析,對運維中突發情況和難點問題實現專家與一線團隊跨地域聯動處理。同時,整個項目采用無人機巡檢模式,極大節約了人工成本、提升了運維效率。
目前,通過與中船海裝聯合自主開發的智慧運行管控系統示范應用,實現了百萬千瓦裝機規模的風場運維少人化、低成本,單瓦運維成本僅1分錢,與當前行業常規標準相比,智能化水平和價值創造能力在區域內遙遙領先。
中國船舶集團風電產業鏈協同創新和精益管理背后是一連串成果:自24年3月并網以來,該項目上網電量近10億千瓦時,風機可利用率達到99.5%。通過示范項目實施,提升了中國船舶集團為能源企業提供風電場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我們將不斷建設標桿電站,為客戶提供優秀的智能化風電場裝備系統解決方案和優秀的風電場產品。
風再起時,綠色電力也在生產,點亮著遠方千千萬萬戶燈火,寸草不生的戈壁灘舊貌換新顏,成為能源“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