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風電設備運維服務合作組織主辦、遠景能源承辦的“第九屆第二次風電設備運維服務合作組織會議”在北京順利召開。
本次大會以 "產業協同,共建風電設備循環利用生態體系" 為主題,特邀來自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裝備分會、中國物資再生協會風光設備循環利用專業委員會、風電開發企業、風電設備整機企業、運維保險服務商等機構的70余位行業權威代表,圍繞“136號文”背景下新能源全面入市面臨的挑戰、AI時代智能運維、“以大代小”合作模式、風電循環利用發展、風電技能型人才培養等中國風電后市場直面的關鍵挑戰和熱門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共謀風電后市場的未來。

本屆會議輪值主席——遠景能源后市場交付與市場總經理程海棟表示,作為風電整機頭部企業,遠景不僅關注“前市場”,在“后市場”也進行了大量的戰略投入,為行業系統性解決資產托管、“以大代小”、后市場運維等關鍵挑戰帶來了新思路,五年間遠景業務規模和訂單總量都實現了指數級增長。
風電設備運維服務合作組織倡導公平競爭規則,在推動后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為組織成員間的合作共贏持續創造著大量機遇,為中國風電和資源循環發展貢獻了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風光設備循環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程剛齊指出:按照已批復的“以大代小”項目統計預計2025年風電設備退役規模有4.3GW-5.8GW,2030年將達到10GW。風電整機企業因具備“一站式回收”優勢,建議整機企業建立回收能力,力爭成為風電資產循環利用的主力。風電設備原材料標準和制造工藝要求高,主控系統、傳動系統等在退役后仍然可以跨行業再利用,國內外也都有過“二手風機”再制造、回用的先例,大幅提升了風電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符合國家綠色低碳發展和循環經濟建設的要求。
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張瑞君主任認為,“136號文”提出的新能源全電量入市,是繼“去補貼”之后新能源發展的又一里程碑事件。風電機組“以大代小”有望順勢開辟風電發展新的增長極。資源是風電項目的根本,是影響項目“一輩子”的重要因素,即便是消納能力和電價都非常出色的項目,也應保證資源不能太差。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大代小”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老項目的資源、新機組效率、市場化的機制,挖掘項目潛力,煥發經營活力。
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生產技術中心總助李維進一步強調,“以大代小”項目收益測算應聚焦電價、原機組發電小時數、原機組技改后小時數、等容/增容等關鍵影響因素,從項目設計、新老風機處置、基礎線路處置等方面精準評估項目的經濟效益與可行性,并確保項目招標全過程合法合規,爭取實現廢舊資產價值最大化和安全生產。與此同時,他建議風場改造升級申報時,特別關注國土、環評、規劃、政策、電網接入、申報時效等關鍵事項。
圓桌論壇中,遠景能源后市場解決方案總經理趙清聲表示,資產托管的本質是幫助客戶管理投資回報率的下限,要善用AI大模型對大部件失效風險、限電風險、電價風險等進行風險預控和優化運營。針對風電技能型人才短缺的行業難題,遠景目前開發了一整套現場人員的能力模型,對應130+項子能力證書。建議行業協會牽頭制定人員能力認證和行業標準,提升整個行業的標準化水平和對廣大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風電設備運維服務合作組織”于2016年在上海創立,由國內十余家風電整機企業自發組織,旨在為風電運維服務行業創建一個“平等互助、資源共享、規范自律、共謀發展”的交流合作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