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三航局實施的華能山東L場址海上風電項目最后一根鋼管樁順利沉樁結束,標志著該項目一標段工程21個機位84根鋼管樁沉樁全部安全完成,為項目全容量并網目標的順利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該項目位于山東半島北部海域,場區水深在51至53米之間,中心離岸距離約為70千米,是國內在建水深最深、離岸最遠、山東省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項目規劃裝機容量504兆瓦,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約為17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可節省標準煤約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35萬噸。
深海工況復雜,21個機位橫跨淤泥、粉質粘土、粉砂等不同地質,各機位鋼管樁長度差達9米,錘擊能量差需嚴控200千焦之內。
為此,項目團隊深入實施“一機一議”策略,針對每一個機位單獨制定專屬施工方案,逐一開展專題論證、桌面推演,分析地質條件、推演溜樁風險,精準控制鋼管樁自重入泥深度和液壓錘錘擊能量,確保沉樁效率和質量,將4根鋼管樁標高誤差控制在1厘米以內。

面對水深,沉樁精度要求高,項目團隊以“工裝保工藝,工藝保質量”為核心,研制了寬34米、高64米的超大型坐底式穩樁定位平臺,及國內最長的水下送樁器,為深海沉樁施工提供了高精度的模塊化輔助工裝,將樁垂直度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內,中心距偏差2厘米以內。
同時面對遠海測量定位難題,項目團隊開發了基于北斗系統的深遠海測量定位系統,實現了毫米級的測量定位。
項目團隊搶抓施工窗口期,合理安排鋼管樁制作運輸、沉樁、復打等工序要求,依托“海峰2001”4千噸全回轉起重船,采用DP動力定位功能精準定位,施工效率不斷突破,將單機位有效沉樁時間從48小時壓縮到29.25小時,最終在37天的作業窗口期內安全優質地完成84根鋼管樁沉樁施工,以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展現三航速度,確保節點目標的實現。
項目常務副經理范士剛表示,團隊將繼續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嚴謹的作風,堅持不懈落實精細化管理要求,嚴格遵循標準,按照時間節點安全優質地推進導管架安裝以及風機安裝施工任務,確保項目年度并網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