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5-07-22 來源:德慶縣人民政府 瀏覽數:27
內容指出,加快培育低碳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加快培育低碳零碳負碳等新興產業。著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無碳技術與裝備,以及熱電聯產、化工、陶瓷、水泥等重點行業減碳技術與裝備。推進分散式屋頂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分散式風電場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森林覆蓋率高的優勢,遵循低碳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綠色產業發展,凝聚產業優勢。
7月18日,廣東德慶縣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德慶縣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內容指出,加快培育低碳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加快培育低碳零碳負碳等新興產業。著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無碳技術與裝備,以及熱電聯產、化工、陶瓷、水泥等重點行業減碳技術與裝備。推進分散式屋頂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分散式風電場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森林覆蓋率高的優勢,遵循低碳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綠色產業發展,凝聚產業優勢。
加快發展新能源。以新能源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新質生產力,逐步降低煤炭、天然氣等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科學規劃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打好“綠色能源牌”,優化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開發模式,發揮德發集團、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新能源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光伏、風電資源統籌。積極發展光伏發電,將發展光伏項目作為快速提升電源調節能力和本地“綠電”供應量的重要措施。加快馬圩綠美光伏示范鎮、肇慶德慶鳳村鎮光伏復合項目建設,示范引領推進全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利用,充分挖掘地面和屋頂光伏資源,加強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公立學校、公立醫院、國有企業等公共建筑屋頂光伏資源利用,鼓勵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
加快農業農村用能方式轉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支持鄉村新能源開發利用,推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交通用能清潔化、低碳化。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建筑中的利用。
加強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再生資源規范化、規模化、清潔化利用。鼓勵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物循環利用。
全文如下:
德慶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德慶縣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德城街道辦事處,縣政府各部門、直屬各單位:
現將《德慶縣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縣發展改革局反映。
德慶縣人民政府
2025年7月12日
德慶縣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扎實推進碳達峰行動,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以系統觀念穩妥有序推進全縣碳達峰工作,現結合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縣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嚴格控制,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到2025年末,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2.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市下達的目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穩步提升,為全縣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在全社會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分別完成市下達的目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穩步提升,確保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二、重點任務
立足德慶縣情,在確保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安全的前提下,重點從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節能、全民行動等多個領域提出減碳措施,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大力實施著力抓好產業綠色提質行動、新型能源體系規劃建設行動、節能降碳協同增效行動、工業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碳達峰行動、農業農村碳達峰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梯次有序達峰行動。
(一)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1.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德慶產業園區為依托,規劃布局“一城雙園”(德慶產業新城、裝配式建筑產業園、食品南藥產業園),加快建設廣東省風機產業園、木工智能裝備產業園、現代家居產業園、食品飲料產業園等特色“園中園”,打造機械裝備、家居建材及食品南藥3大主導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2.加快培育低碳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加快培育低碳零碳負碳等新興產業。著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無碳技術與裝備,以及熱電聯產、化工、陶瓷、水泥等重點行業減碳技術與裝備。推進分散式屋頂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分散式風電場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森林覆蓋率高的優勢,遵循低碳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綠色產業發展,凝聚產業優勢。
3.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級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堅持將產業、環保、能耗等政策作為項目準入約束條件,嚴格“兩高”項目環評和節能審查。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倒逼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二)全力推動新型能源體系規劃建設
4.加快發展新能源。以新能源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新質生產力,逐步降低煤炭、天然氣等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科學規劃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打好“綠色能源牌”,優化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開發模式,發揮德發集團、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新能源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光伏、風電資源統籌。積極發展光伏發電,將發展光伏項目作為快速提升電源調節能力和本地“綠電”供應量的重要措施。加快馬圩綠美光伏示范鎮、肇慶德慶鳳村鎮光伏復合項目建設,示范引領推進全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利用,充分挖掘地面和屋頂光伏資源,加強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公立學校、公立醫院、國有企業等公共建筑屋頂光伏資源利用,鼓勵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
5.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轉型升級,大力壓減非發電用煤消費。落實縣相關部門能耗雙控監測預警和會商調度機制,實行月度監測、季度預警。加大對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及應用,對用能數據異常、波動較大的企業重點監控。在確保氣源落實、價格可承受的前提下,科學有序推進水泥和燃煤自備鍋爐“煤改氣”,以及通過建設廠區光伏項目,科學推進“煤改電”工程。引導水泥行業謀劃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徑,指導企業對原有生產線進行煤炭減量技術改造,實現煤炭消費減量。強化風險管控,確保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平穩過渡,“十四五”時期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煤炭消費逐步減少。
6.合理調控油氣消費。嚴格控制煤炭消費增量,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發揮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低碳轉型過程中的支撐過渡作用,完善天然氣保供穩價長效機制,穩妥有序推進華海能源德慶工業園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推動天然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到2025年,天然氣發電裝機總容量達240MW。大力推廣內河LNG動力及電動船舶、氫能源等新能源船舶應用。到2025年西江能源LNG加注站建成運行,中海油悅城LNG加注站建設有序推進。全面推進天然氣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燃氣發電、交通燃料、居民生活、商業等領域的高效利用,到2025年,預計天然氣消費量達到9600萬立方米。
7.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規劃建設以重點發電項目為基礎、以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煤電為支撐、以安全可靠電網系統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開展智能配電網建設,鼓勵多元化投資建設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智能微電網。積極參與灣區能源供應網建設,加快500千伏德慶站建設進度,力推220千伏變電站開工建設。提升電網調度運行水平,在保證電網安全的前提下,優先調度利用新能源,增強消納新能源和安全運行能力。增強電力供給側靈活調節能力,力爭將德慶石曹抽水蓄能項目納入十五五能源發展規劃。
8.加強新型儲能電站謀劃布局。貫徹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促進新能源基地科學合理配置新型儲能,推動新型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拓展新型儲能多元化應用,推進新能源發電配建新型儲能,規劃引導獨立儲能合理布局,鼓勵用戶側儲能發展。加強規劃銜接,規范項目管理,優化并網接入,持續做好項目儲備布局,加快推進智儲德慶悅城200MW/400MWh獨立儲能電站項目、智儲德慶工業園200MW/400MWh獨立儲能項目建設。
(三)節能降碳協同增效行動
9.強化節能降碳管理能力。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嚴格新建“兩高”項目論證和節能審查,原則上新建項目能效水平須達到行業先進值。對涉煤企業開展煤炭消費普查,建立全縣煤炭消費數據庫。推進涉煤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能源替代、產能整合和技術創新示范引領,實施節能降碳攻堅行動,有力拉動全縣能源消費總量增速大幅回落。建立跨部門聯動的節能降碳監察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階梯電價等手段,增強監察約束力。探索區域節能降碳工作機制,將節能降碳工作與區域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結合起來,推動區域能效水平綜合提升。
10.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突出抓好工業清潔生產,加強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從政策規劃、技術標準、數據統計及考核機制等層面構建協同控制框架體系。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產生和污染排放,在電力、建材等行業統籌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依托德慶產業轉移工業園,以信息服務和信息技術產業為主導,建設集數據中心、應用研發、軟件和信息服務、高端電子產品制造等業態于一體的產業園區。
11.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強化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管理,加強節能監察及能耗在線監測。持續推動存量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實施升級改造,進一步挖掘存量項目節能減排潛力,嚴格開展能耗對標檢查和節能診斷,依法依規淘汰不符合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要求的落后工藝技術和生產裝置。引導重點用能單位深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鼓勵企業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升能源和碳排放管理水平。建立以能效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綜合運用稅收、價格、補貼等多種手段,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淘汰落后低效設備。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審查和日常監管,推進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強化對重點用能設備的能效監測,嚴厲打擊違法違規企業和用戶。
(四)工業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
12.推動水泥行業碳達峰。依托廣州石井德慶水泥廠有限公司,著力發展綠色水泥,鼓勵水泥行業向集約化、制品化、低碳化轉型。進一步做好水泥常態化錯峰生產,推進二代水泥技術裝備標準貫徹實施。加強原料燃料替代,降低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鼓勵窯爐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工業廢渣等廢棄物,合理控制熟料生產過程碳排放。加強新型凝膠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產品的研發應用,鼓勵水泥產品開展碳足跡評價。力爭到2030年全縣水泥行業達到國家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大幅提升,水泥熟料單位產品碳排放較2020年下降8%。
13.推動陶瓷行業碳達峰。在確保氣源落實、價格可承受的前提下,科學有序推廣應用電窯爐和噴霧塔燃煤替代工藝,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推廣隧道窯和輥道窯大型化、陶瓷生產干法制粉、連續球磨工藝等低碳節能技術,加強薄型建筑陶瓷磚(板)、輕量化衛生陶瓷、發泡陶瓷等低碳產品研發應用,鼓勵陶瓷產品開展碳足跡評價。推進陶瓷企業實施設備更新和升級換代,大力推動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升級改造,推動生產裝備數字化,重點實施高耗能設備系統節能改造,深入推進生產流程工業系統節能改造,加快推廣原料優化、能源梯級利用、可循環、流程再造等系統優化工藝技術。到2030年,全縣陶瓷行業達到國家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大幅提升。
14.推動金屬加工行業碳達峰。加快建設西江先進制造業走廊,發展以風機、電機、不銹鋼、鋁型材等為主的金屬制造業,形成以肇慶德慶風機產業、玫德雅昌(德慶)管業、德慶金泰鑄造等為重點的金屬加工產業發展體系。全力打造廣東省風機產業集聚地 ,發揮廣東風機制造行業優勢,加快整合省內外風機制造業資源,推動風機制造產業集聚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完善廢舊金屬回收體系運用環保無害技術,開展廢舊機械、廢舊鋼材、金屬邊角料等回收、拆解和輸送回爐推進再生資源規模化高效利用。努力構建低碳、綠色的制造體系,推動金屬制品向綠色化、環保化方向發展。
(五)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
15.建筑設計綠色低碳行動。以培育“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建設為契機,聚焦“富、凈、綠、美、強、治”要求,全力推動官圩鎮、馬圩鎮、永豐鎮、悅城鎮綠色低碳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公共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優化城鄉空間結構,采用不同類型民用建筑的綠色建筑設計、施工驗收標準,鼓勵發展綠色建筑,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設,大型公共建筑和機關事業單位辦公建筑、國有資金參與投資建設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一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建設。推行超低能耗建筑標準,政府投資項目優先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標準建設。編制綠色建筑發展專項規劃,綠色建筑項目嚴格按照《廣東省綠色建筑設計規范》進行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開展綠色建筑驗收。到2025年,力爭全縣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綠色建筑,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達到星級以上。
16.建筑施工綠色低碳行動。在全縣推行綠色低碳施工,對施工過程進行動態管理,探索建立施工用能限額制度。鼓勵采用智能建造技術、超低能耗等節能建筑技術、裝配式建筑以及綠色裝飾裝修技術等綠色建筑技術,推動綠色建筑穩步發展。加快推進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持續推動老舊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加快推廣超低能耗和零碳建筑,推動老舊建筑節能改造與綠色建造方式普及,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全面推進工業和公共建筑屋頂光伏覆蓋及智慧能源應用,大幅提升電氣化率,實現建筑低碳化和能效優化。指導廣東恒潤家居、廣東力尊建筑、廣東質好建筑模架等家居建材企業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建筑材料和進行再生利用,推廣建筑垃圾資源化,提高可循環材料利用率,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35%以上,其中政府投資工程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以上。到2030年,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比2020年降低20%以上,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力爭達到55%。
17.建筑運營綠色低碳行動。強化公共機構和大型商場酒店等公共建筑節能,提高公共機構節能智能化管理水平,重點抓好機關、學校、醫院、商場、酒店等公共建筑的能耗限額管理。推進綠色物業管理,提升建筑物業管理整體技術水平。新建建筑實施綠色建筑公示,建立綠色建筑用戶評價和反饋機制。對星級綠色建筑實行動態管理。持續提升用能設備能效標準,各類建筑用能設備能效標準應根據國內外先進能效水平不斷更新,嚴格淘汰低能效設備。2030年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別完成省市下達指標。
18.建筑用能綠色低碳行動。提高建筑用能中清潔電力消費比例,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規模,積極推廣太陽能光伏、太陽能光熱、空氣源熱泵等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完善城鄉居民用能基礎設施,提升城鄉居民用氣普及率。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建筑能耗中電力消費比例達到80%,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
19.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行動。扎實推進全縣13個鎮(街道)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工作。遵循“因地制宜、清潔高效、分散布局、就近利用”原則,對符合條件的屋頂資源進行分布式光伏開發利用,探索適合推廣的有效模式。將農村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與鄉村振興戰略、“百千萬工程”緊密結合,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格局。到2030年,力爭建成馬圩鎮綠美光伏示范鎮。
(六)交通運輸碳達峰行動
20.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大力發展智慧交通,加強對交通出行情況的監測,引導市民綠色出行和選擇合理的出行路線。積極推動西江“黃金水道”建設,加快運輸結構調整,到2025年,九市通用碼頭和悅城通用碼頭建成,對發展綠色水運、保障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促進產業轉移、帶動腹地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到2026年,建成國道G321線德慶縣城一級過境公路改線項目,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肇慶國道干線公路網絡,有效緩解國道G321線德慶縣穿城段交通壓力,極大改善德慶縣城交通狀況。同時,滿足沿線地區高品質公路交通出行,德慶城東工業園的交通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加快城鄉物流配送綠色發展,推進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城市物流配送服務模式,鼓勵企業通過融資租賃、車電分離和以租代售等多元形式,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比例。積極配合做好柳廣鐵路、德羅、德清高速建設的前期工作,到2030年,“德慶融灣賽道”路網將得到進一步拓寬。
21.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積極擴大電力等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引導推動出租車、私家車、公務用車、城市公共服務車輛和輕型物流配送車輛的電動化替代,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的占比。到2025年,共投入共享電動小黃車1400余輛,有效緩解市民短途綠色出行停車難問題。加快船舶LNG清潔動力新建改造和內河LNG加注碼頭布局建設,持續推進德慶悅城LNG船舶加氣站項目、西江能源樞紐中心(德慶)項目一期兩個LNG加注站項目建設。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電動乘用車銷售量力爭達到乘用車新車銷售量的30%以上,營運車輛、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分別下降10%、5%左右,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力爭達到峰值。
22.構建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積極推進交通樞紐站場綠色化改造。加快布局城鄉公共充換電網絡,有序推進充換電站(樁)、配套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25年,全縣鄉鎮實現公共充電樁100%覆蓋,建成充電樁320個,充電槍450支。積極建設城際充電網絡,協調做好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做好高速服務區快充站充電樁建設,力爭到2025年,全縣高速公路服務區實現快充站100%覆蓋。推進交通與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加快建設交通干線、重要交通樞紐、熱點交通區域的5G網絡,大力推進智慧燈桿建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對城區交通信號燈進行優化配時,對交通組織進行微循環、微改造,完善標志標線。將綠色節能低碳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有效降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
(七)農業農村碳達峰行動
23.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能效水平。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化,提升農業綜合生產效率和能效水平。推行農村農業標準化生產,支持新建育苗、倉儲、曬場、農田水利等硬件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堅持新增建設與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和建成質量并重、工程建設與建后管護并重、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相協調。控制和減少覆膜并積極探索地膜替代技術,提高地膜回收率。實施科學灌溉,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同時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加大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肥種植、秸稈還田等推廣力度,降低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到2025年,水稻化肥利用率穩定在40%以上,完成建設高標準農田0.55萬畝。
24.加快農業農村用能方式轉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支持鄉村新能源開發利用,推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交通用能清潔化、低碳化。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建筑中的利用。加快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力度,推廣先進適用的低碳節能農機裝備,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推進農業節能降碳,推廣節能低碳農業大棚、電動農用車輛、節能環保灶具、節能環保農機。大力發展農光互補、漁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到2025年,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9%。
25.提升農業減排固碳能力。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促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實施農業投入品減量工程,選育高產低排放良種,加強水肥管理,推廣水稻間歇灌溉、節水灌溉、施用緩釋肥等技術,控制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加強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通過農業技術改進、種植模式調整,實行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還田等措施,持續提高土壤有機碳儲量,推進農業減排固碳。
(八)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26.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發展。大力推進德慶產業園區建設提速增效,以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為目標,優化園區空間布局,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實行產業鏈招商、補鏈招商,建設和引進產業鏈接或延伸的關鍵項目,合理延伸產業鏈,實現項目間、企業間、產業間首尾相連、環環相扣、物料閉路循環,物盡其用,促進原料投入和廢物排放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以及危險廢物的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27.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加強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再生資源規范化、規模化、清潔化利用。鼓勵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物循環利用。鼓勵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建立健全線上線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資源回收體系。
28.大力推進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推進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鏈條管理,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加快建立覆蓋全縣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面實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開展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清理河湖沿岸垃圾,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促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積極推進非常規水和污水資源化利用,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礎設施。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九)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29.鞏固提升林業生態系統碳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森林資源保護。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充分利用適宜綠化空間擴大增量規模,優化存量結構。加快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發揮國資國企帶動作用,持續加大優質林地林木收儲力度。科學編制我縣森林經營方案,開展森林撫育、大徑材培育等精準經營措施。積極參與林業碳匯市場機制,加強林業碳匯政策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林業碳匯開發利用。到2030年,全縣森林覆蓋率保持在70%以上,林木年生長量達35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保持在880萬立方米以上。
30.鞏固生態系統固碳作用。加快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強退化土地修復治理,恢復和改善退化土地的生態功能。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強化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以維護生態系統功能為主,禁止或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和城鎮建設。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加強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推廣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
(十)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31.加強全民綠色低碳宣傳教育。貫徹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通過全國生態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氣象日、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向公眾全面介紹綠色低碳的相關知識,推進綠色低碳“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增強社會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2.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堅決抵制浪費行為。提倡健康節約的飲食文化,倡導適度消費,鼓勵使用環保裝修材料,引導城鄉居民廣泛使用節能型電器、節水型設備,持續做好機關節電、節水、節紙等工作,大力推進節能技術改造。加大黨政機關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工作力度。全面落實節水型器具,積極參加節約用水的相關活動,增強干部職工的節約用水意識。率先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限制使用一次性辦公用品,推進黨政機關率先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33.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強化環境責任意識,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提升綠色創新水平。倡導企業實施綠色采購和綠色辦公,鼓勵辦公用品循環使用,推廣電子化辦公、網絡會議,減少無效照明。鼓勵企業積極實施綠色采購和綠色辦公,廣泛使用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綠色認證產品。重點耗能企業要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頭壓減落后產能,制定實施企業碳達峰方案,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34.強化領導干部培訓。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分階段、多層次對相關主管部門及相關領域管理人員和技術支撐隊伍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培訓,盡快提升從事綠色低碳發展相關工作領導干部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加強對從事綠色低碳發展工作的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要求,提升專業能力素養,切實增強抓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
(十一)梯次有序達峰行動
35.科學合理制定碳達峰目標。立足我縣經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減排潛力,把握區域產業結構差異和經濟發展節奏,合理設置碳達峰目標。由于我縣屬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未來要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盡快進入碳達峰平臺期。
36.因地制宜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根據我縣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生態環境等實際情況,發揮德慶產業園區在推動我縣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采取適合本地區的策略和措施,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
三、政策保障
貫徹國家和省市關于碳達峰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縣委、縣政府有關工作要求;縣發展改革局加強對各項工作的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建立跨部門、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協調跨部門職能的重大事項,對重大事項進行動態跟蹤和定期協調推進。縣有關單位要結合工作職責,做好各自領域的碳達峰工作,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有布置、有督促、有落實、有結果。
附件:重點任務分工表.wps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jiechangshiye.com/news/show.php?itemid=80560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東方風力發電網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