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北京院風電“以大代小”業務實現突破性進展,已累計中標項目9個,覆蓋河北、黑龍江、遼寧、山西等風資源富集區,成為從傳統新能源勘察設計業務轉型升級的新引擎。而這背后,正是北京院對行業發展前景的精準把握、技術創新的持續突破,以及服務國家能源轉型的責任與擔當。
破局:搶抓產業更迭新機遇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08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僅為842萬千瓦,經過規模化快速追趕、國產化高速發展和高比例轉型等三個成長階段后,于2024年底達到5.2億千瓦的產業規模。
起步探索和規模化發展階段,投運的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多為600千瓦至1500千瓦,該階段風電技術裝備依賴進口較多,國內制造業水平良莠不齊,且各項技術標準體系不成熟,造成現階段老舊機組故障率高、技術落后、大部件老化、可靠性和發電能力低等問題。

另外,隨著近年來國內風電裝備制造業高速蓬勃發展,部分國內、外設備廠商倒閉停產,且發展勢頭較好的頭部制造業發展重心不斷向大容量機組轉移,造成老舊風電場備件少、運維難、成本高的問題。此外,老舊風電場多具備風能資源好、核準電價高、送出消納便利的優勢。
據統計,“十五五”期間僅河北和內蒙古兩地就有約7.4吉瓦的老舊風電場面臨“以大代小”和“延壽服役”的歷史抉擇。“以大代小”并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而是需要綜合考慮,既有風電場的實際運行水平、固定資產的利舊和處置、退役設備設施的回收與循環利用,以及現有國土空間規劃、電網接入與電力消納、電力市場化交易等因素。
早在2021年,北京院就開始組建專業團隊開展老舊風電場“基礎設施維修”“移機遷改”“葉片延役”和“以大代小”等關鍵問題的技術研究,也因此成為了行業內最早系統布局本領域的勘察設計單位之一。
這種前瞻性布局在近兩年相關政策推動下,終于實現了“井噴式”發展。
攻堅:破解行業發展痛點
老舊風電場“提質增效”是一個多路徑、多方案、多維度的復雜課題,北京院設計團隊善于抓住老舊風電場的主要矛盾,通過分析項目核心問題、客觀條件和實施方案,建立數個多因素的比選模型,最終確定項目最優的“定制化”實施方案,包括實施路徑、范圍、規模和具體方案等。
老舊風電場“提質增效”是在存量項目基礎上開展的,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瞻前顧后”,確保改造前后項目的連貫性。同時,改造升級必然產生退役的設備設施和建設用地,北京院設計團隊具備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能力,如固定資產利舊設計、回收與循環利用設計、棄用建設用地的生態恢復設計等。

老舊風電場“提質增效”的建設期需占用既有項目的補貼期,以“以大代小”為例,新項目按20年壽命期計算時,將涵蓋既有項目剩余補貼小時數或補貼期,同時還涉及電力市場化交易、拆除工程投資和固定資產處置收益等。北京院設計團隊在開展財務評價時,會考慮風電工程“全周期”的經濟性指標,保障工程項目在“總量法”和“增量法”兩個維度,均滿足業主投決立項的要求,進而快速推進項目立項和落地。
展望:蓄力未來轉型發展
“以大代小”業務的突破,是北京院從“傳統新能源勘察設計業務”向“新能源全周期服務商”轉型的縮影。如今,北京院已形成涵蓋新能源規劃設計→投資建設→生產運維→后評估→提質增效規劃設計→拆改施工總承包的全產業鏈服務和解決方案能力。
當前,北京院正在加快建立、健全新能源后市場技術服務體系,積極探索構建新能源改造升級和退役項目數字化信息平臺。未來,北京院將搶抓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新機遇,加快布局新能源后市場業務,構建“研建產用”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推動新能源行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