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
由水電九局參建的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首批風電項目
——尼木100MW風電項目
順利完成首臺機組吊裝
標志著項目全面轉入風機吊裝攻堅階段
為項目按期建成投用奠定堅實基礎
助力西藏能源結構轉型與“雙碳”目標實現

▲項目首臺機組順利完成吊裝
項目地處拉薩市尼木縣東部山脊,風機主要分布于近似南北走向的山脊及臺地,海拔在4850—5250米之間。項目安裝18臺風機,建設規模10萬千瓦,配20兆瓦/80兆瓦時儲能,單臺風機規模5.56兆瓦,是拉薩市首批風電項目。水電九局負責項目廠區內升壓站內改擴建、儲能設備、風機及塔筒以及集電線路安裝工程等建設內容。

▲項目建設一角
科學組織保障吊裝工作高效實施。該風機機組總高度達118米,相當于39層樓高,風輪直徑197.256米,葉片長度97.3米,與標準足球場的長度相當。為確保吊裝工作順利實施,水電九局運用無人機與GIS系統高精度測繪項目現場地形,結合數據優化吊裝施工方案,高效利用施工空間;組建安全監督小組,開展吊裝專項培訓與應急演練,搭建氣象監測站點,預警極端天氣,筑牢安全防線;先后克服道路崎嶇、天氣變化無常等困難,通過建立物資保供機制,運輸車輛加裝GPS追蹤器實時監控風機核心部件運輸狀態,確保設備完好送達。塔筒吊裝時,安排專業人員實時校正,采取措施規避高原側風干擾;葉片吊裝時,面對狂風、暴雪等惡劣環境挑戰,創新采用自動化控制系統,減少人工干預,使吊裝效率提升30%,保障吊裝工作高效安全推進。

▲機艙吊裝檢查

▲首臺機組吊裝現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水電九局在推進工程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雪域高原生態守護。通過嚴格落實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實施方案,將生態保護要求貫穿項目設計、施工全過程,為西藏構建風光儲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筑牢生態根基;針對施工道路沿線區域,采用噴播草籽生態修復技術,通過科學篩選適配高原氣候的草種,結合專業噴播工藝對道路兩側邊坡及周邊裸露地表進行植被恢復作業,確保工程完工后道路沿線植被實現可持續性恢復,筑牢項目生態保護屏障;創新實施世界最高海拔沙棘林試驗區建設,以沙棘林為天然屏障,為場區設備構筑綠色防護帶,用實際行動守護高原生態,實現工程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尼木霍德第一樹

▲世界最高海拔沙棘林試驗區
黨建引領保障項目高質量履約。水電九局精心打造“云端先鋒”項目黨建品牌,將“高思想站位、高境界意識、高標準要求、高速度行動”核心理念貫穿尼木風電項目建設全過程。實施“黨員責任區”制度,黨員牽頭組建吊裝專班,強化項目“指揮中樞”,細化分解吊裝任務,全面排查梳理風險點,確保各項舉措高效落地;黨員帶頭靠前作戰,加強現場指揮與協作,提前組織專項演練,積極協調各方資源,深入開展攻堅克難,為項目高質量履約筑牢堅實保障。

▲黨支部組織開展事故應急演練
項目首臺機組成功吊裝,為后續17臺風機安裝提供了可推廣的“高原樣板”。項目全容量投運后,預計年均可輸送清潔電量約2.0億千瓦時,可滿足約3.65萬戶家庭全年用電需求,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9.94萬噸,生態效益相當于種植樹木860萬棵,將有效優化西藏能源結構、助力綠色低碳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