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愛在天邊,天邊有一片遼闊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間,潔白的蒙古包撒落在河邊,呼倫貝爾大草原,白云朵朵飄在,飄在我心間……”當布仁巴雅爾優美的歌聲響起,呼倫貝爾大草原如詩如畫般的美景映入眼簾,如今,美麗的內蒙古又增添了一道道特別的風景線:一排排風機發出“呼呼”的聲音,歡快地運轉著,藍天白云之下,白底藍字的“DEC”標識分外醒目,像是一組美妙的協奏曲,奏出草原牧民快樂的生活。
從塞外江南到茫茫大漠,從東部沿海到西北戈壁,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的風機以其優異的質量和性能深受用戶好評,短短六年,占領了國內30%的市場份額,東汽自主研發的DF70型風機、低溫型風機以75%的高國產化率水平,引領了國內風電行業的自主化進程,適應了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大、氣候多變的需求。
高可靠性東汽風機舞動大江南北
“只有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擁有了高可靠性的質量,才能真正實現國內風電產業的騰飛和發展。”東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風電事業部總經理任家福對記者說。在風起云涌的風電行業,東汽始終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作為央企,他們更看重的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呼倫貝爾草原冬天真冷,風吹在臉上,像刀片劃一樣。”東汽風電事業部主任工程師高原生對草原的冬天心有余悸。但最令他開心的是在-20℃惡劣條件下,東汽生產的風機依然在正常工作。
“剛從內蒙古國家電網得到消息,根據內蒙古地區風電企業運行情況統計,2009年我們風場單機發電量排名內蒙古所有風場第一,東汽低溫型風電機組的性能非常優越,太感謝你們了!”4月15日,風電事業部服務處工程師羅毅接到了來自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匯德風場業主的電話,業主掩飾不住激動和興奮的心情。
華能武川風電場也傳來好消息,已投運的一、二期東汽風電機組運行情況良好,9月份風機利用率高達99%以上。內蒙古代力吉風場業主反映,東汽的33臺FD77風機的發電量超過同行風機,且故障機率小,便于維護,在低風速時,按發電量折算,東汽33臺風機要相當于其它風機40臺的發電量。
截止到2010年12月,東汽風機已有大小風場83個。在已投運風場中,機組運行質量普遍較好。
2009年3月投運的華能江蘇啟東風場,61臺1.5兆瓦常溫型機組常年平均利用率達99%以上。
2008年12月投運的大唐山西左云風場,33臺1.5兆瓦低溫型機組常年平均利用率達97%以上。
2007年7月投運的國華內蒙古呼倫貝爾風場,33臺1.5兆瓦低溫型機組運行良好。
.........................
一系列數據顯示,從2004年至今,東汽風電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事實證明,東汽引進的REPOW鄄ER1.5MW風機是成熟、先進的,高可靠性讓東汽風電產業在國內遍地開花,舞動大江南北。
正視問題東汽重拳出擊
東汽風機國產化道路有喜有憂,一方面走自主化道路,大幅提高國產化率,但另一方面也受到國產化成套技術不成熟、質量不穩定的影響,讓東汽風機暴露出了一些質量問題。
從自主研發全國第一臺30萬千瓦火電機組到引進燃機、核電技術,一路披荊斬棘,形成多電并舉的發展格局,面對困難,東汽人向來堅定而執著。
“風電產業在國內的發展不到十年,東汽涉足風電僅有六年,任何一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都不可避免要經歷坎坷和曲折,關鍵是要找出問題所在,竭盡全力地解決問題,信守對用戶的承諾,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應該做的。”東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峰說。
東汽將2010年定為“管理質量”年,召開了“抓管理促質量”干部大會,要求全體干部職工臥薪嘗膽,背水一戰,堅決守護好質量這條東汽的生命線。
“質量十二條”通令隨即下發,全面提升風電機組質量,打造“東汽制造”核心競爭力成為首要任務。
東汽開展了“風電質量萬里行”活動,深入貫徹“以客戶為關注焦點”的質量管理原則,強化“24小時”服務、及時服務與終身服務的理念,以客戶為中心,努力為客戶提供穩定、高質量的產品,全力以赴打好質量提升攻堅戰。
在風電質量管理處副處長龐靖宇的辦公桌上,風電事業部干部帶隊走訪用戶解決急難問題計劃安排赫然在目,記者看見,僅11月份一個月,風電事業部領導干部就帶隊對沿海、酒泉、蒙中、通遼、輝騰梁五個片區,22個風場進行了走訪,參加走訪達30余人,行程數萬公里,對調研所涉及的168個問題采取“人盯人”策略限期解決。
“問題主要集中在現場服務、產品質量和備品備件上”。龐靖宇說。
面對用戶提出的質量問題,風電質量管理處目前正在著手貫徹“一抓兩延”的風電質量管理思路,“一抓”以用戶滿意為導向,抓客戶服務的質量改進,制訂快速有效的方案,樹立用戶對東汽風電產品的信心,調高用戶滿意度。“兩延”將對零部件的檢驗延伸到供應商一端,通過必要手段控制和提升供應商的產品質量;將風電產品的內部質量控制延伸,建立健全各類程序文件、標準化作業指導書,加強產品生產的過程控制,以產品質量為核心,對于出現的質量問題追蹤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