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又一次擺在了華銳的面前,就像之前的種種機遇一樣,它同時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成則王侯敗則寇。對華銳來說,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早已超出了其本身,它關系到中國風電產業的臉面,關系到華銳在即將拉開的海上風電大幕中的位置,關系到華銳能否繼續扮演引領風電發展趨勢的角色,還關系到是否能在競爭對手金風科技的官廳風電場供奧運會后華銳的市場地位。
重大事件面前,華銳仍然沒有猶豫,再一次從零起步。從2007年12月華銳承接項目,2009年9月實現首批3兆瓦風電機組正式并網發電,到2010年2月34臺海上風電機組全部整體安裝成功,2010年6月8日并網發電,風機正常運行至今,華銳風電在中國風電史上書寫了里程碑式的篇章。
2010年5月18日,中國首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工作正式啟動。首批四個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位于江蘇大豐,相當于10個東海大橋風電場,華銳一家獨攬了60%的份額。
選擇薄利多銷
華銳的異軍突起,讓同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事業則受益匪淺,因為華銳在長時期內屢屢創造著兆瓦級風機的最低紀錄,風力發電的成本與傳統能源逐漸拉近。
在風機價格持續攀升的情況下,華銳為什么選擇薄利多銷?
“低價戰略從華銳成立之初就確定下來了,風力發電不可能永遠接受補貼,成本下降是大趨勢,否則可再生能源就沒有立足之地。”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說,“此外,風電整機的高利潤會吸引各種資本進入,暴利持續不了多長時間,華銳既然看清了這一點,就要比別人快一拍。”事實證明,華銳的薄利多銷不僅使自己坐上了中國第一的寶座,同時給可再生能源事業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借金融危機招募海外人才
2008年,罕見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席卷全球,西方各國陷入恐慌和蕭條,中國也未能獨善其身。對于風電產業而言,世界經濟是否發生危機,影響都十分有限,因為我國的風電產業起步時間不長,海外市場的份額小之又小,那么華銳是如何在這看不到什么機遇的時期發現并把握它的呢。
人才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風電產業尤其如此。我國的大學教育中鮮見可再生能源專業,更不用說高級風電技術人才了,國外的情況則好很多,美國、丹麥、西班牙、德國等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都有不短的歷史,金融危機造成的技術人員失業被華銳敏銳的覺察到了。陶剛對記者說,“華銳不走收購國外公司的路子,華銳看重的是他們的人才,金融危機給了我們機會。”
熟悉華銳的人也許都知道,其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等地開設了多個辦事處,這些辦事處的功能除了大力開展海外市場業務,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尋找華銳亟需的人才。
……
回顧華銳5年的發展,面對多個“第一” 與“奇跡”,華銳風電并沒有懈怠,其自主研發并具有全部知識產權的5兆瓦風機已于2010年10底正式出產,這是國內首臺5兆瓦風機,其整體技術水平已達到世界頂尖水平。此外,華銳風電的6兆瓦風機也將于2011年正式下線,同時華銳風電還在著手10兆瓦及以上超大功率風機的研發……
接下來,這個杰出的中國裝備制造業企業還會譜寫出哪些新篇章,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