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才是如此之重要,那么,什么樣的人,才能算作人才呢?如果有這樣的一個人,你交給他一件事情,他做成了,你再交給他一件事情,他又做成了。我們常常驚呼他為“人才啊!”。百度百科中說道,那些具有良好的內在素質,并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總之,就是指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
以上是對人才概況的說法,那么,人才的具體標準是什么呢?
關于衡量人才的具體標準,人們一致推崇德才兼備。德才兼備被譽為是“千古用人第一標準”。其本質是要求員工的一切行為都要做到有德、有才,兩者兼備,不可缺一,而且是德在前,才在后。魏征特別強調,如果在戰亂期間不能過多考慮“德”,那么“喪亂既平,則非德才兼備不可用也。”
唐太宗又增加了“學識”一條,說:“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明代劉斌認為,擔任重要職務的人不僅要德才兼備,還必須有器量,“所謂量者,能受善言,能容賢才,非包藏隱忍,持祿保位而已。”王夫之則在才能、器量之外,加上了“意志”,認為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發揮如何看器量,器量大小“視其志之所持”,志不堅定終將一事無成。
衡量人才的標準四個關鍵要素:胸懷(器量)、品德(人品)、才能(學識+能力)、意志(逆商)。我們把胸懷放在第一位。胸懷決定事業的成敗、胸懷決定人生的高度,高端的人,胸懷是衡量的第一標準;中端的人,品德是衡量的第一標準;低端的人,才能是衡量的第一標準。
蒙牛創始人牛根生曾說:胡錦濤總書記說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落實到企業就是聚精會神搞生產,一心一意做營銷,一個做生產的人,他的人才標準就是把產品做得全國消費者都喜歡,如果他一會關心亞非拉黑奴的解放,一會兒分析伊拉克戰爭的動態,一會研究太平洋(601099,股吧)的地殼運動…惟獨做出來的雪糕沒有人喜歡吃,那他絕不是合適的崗位人才。所謂人才就是合適時間合適地點的合適人選,離開崗位談人才,就像離開矛談盾,離開船談帆,并無意義。
我認為從微觀的角度,人才的標準遵循以下四個基本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