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要是你一輩子都一事無成怎么辦?
2015-11-04
來源::孤獨的人不睡覺
瀏覽數:632
做這個公眾號三個多月,隨著粉絲越來越多,每天后臺的留言也越來越多。在這些所有的留言里,我發現關于“工作”的占了七層。
做這個公眾號三個多月,隨著粉絲越來越多,每天后臺的留言也越來越多。在這些所有的留言里,我發現關于“工作”的占了七層。
具體的內容,多半是說“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工作啊”、“與同事相處不融洽怎么辦啊”、“不想工作怎么辦啊”、“對未來好迷茫啊怎么辦”、“找不到工作快怎么辦啊”、“剛畢業去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這類的。
其實這些問題,若非你爸是王健林,恐怕是每一個初入職場的90后都遇到過的。我也曾經一直處在困苦與迷茫之中:我到底喜歡什么,適合什么?我曾也糾結于和同事、和領導的相處;天性不喜social的我,在沒有朋友可以傾訴交談的時候,經常會自我反思:我是不是不合群?我是不是太另類?我是不是完全不能適應職場的生活?我會不會永遠一事無成?
前幾天,我看了一個演講的視頻,是“中國最酷的大爺”王德順老先生的演講。王德順老先生79歲在T臺光著膀子走秀,跨著大步伐,全身的肌肉秒殺眾多類似我這樣的辦公室宅男,我低頭捏捏自己圍繞在自己肚子上的游泳圈很是愧疚。
79歲的王德順,在演講中慷慨激昂,全身釋放著正能量。他說,他24歲被分配進入話劇團,當時年輕氣盛,但又迷迷糊糊、不善交際的他,在話劇團根本不受重視,也得罪了諸多話劇團的前輩。在漫長的幾十年里,他沒有創作或表演過任何令人滿意的話劇作品。他甚至一直是一個小配角,幾乎每一天,他都在為自己的一事無成苦惱。
直到王德順49歲,他從古希臘文化的典籍中汲取到靈感,自己編排表演了一個啞劇,在中國話劇界一炮走紅,最終創立了“造型啞劇”這個獨樹一熾的劇種,走上了他人生職業的高峰。
從24歲,到49歲,整整25年,王德順才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成為了“頗有建樹”的藝術家。也正是因為王德順在半百之年的成功,讓他對生活的態度變得無比積極。他50歲開始進入健身房;60歲開始成為模特老師;70歲開始演電影、拍電視劇;79歲,則搖身成為T臺上閃耀之星,秒殺眾多小鮮肉。
原諒我班門弄斧自以為是,在接下去的篇幅中我想寫寫他的演講給我的啟發,同時也分享些自己淺薄的觀點。我知道幾年后再看這篇文章會覺得幼稚,可如果年輕時候不愚蠢一點,年老的時候去笑話誰呢?
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永遠都得不到一份你滿意的工作
在畢業之前,大概大三大四的時候,我參加了很多廣告創意類的比賽,也拿了不少的獎項,幾乎各種叫得上名字的比賽都至少拿了一塊銀牌。也正是這些獎項,讓我在我們那所種普普通通的學校里,被包裝成一個看似牛逼哄哄的風云人物。于是,我竊以為發現了自己的擅長,我決心做一個高大上的廣告創意人,像《MAD MEN》里的唐·德雷柏一樣,穿著西服襯衫,點燃一支幸福時光香煙,倚靠在沙發上,對著客戶緩緩道出充滿逼格的創意順便夾帶幾句english。
當時我的職業目標就是進入4A,然后一路晉升創意總監,去戛納廣告節拿幾個小獅子,去紐約One Show拿幾支金鉛筆,然后用我的偉大創意改變世界。但當我興沖沖地去4A公司實習了一年后,我便覺得,我再也不想待著廣告行業了。
無效的加班、客戶的蠻橫、廣告人地位之低、實習的薪水至少,都讓我對廣告業的憧憬與夢想瞬間破滅。許許多多工作七八年的資深員工,其實才三十多歲,卻臉上早已布滿皺紋。他們看起來,完全沒有《MAD MEN》中麥迪遜大街的激情四射。他們每天木訥地上班、下班、上班、下班,他們說他們曾經也以為自己熱愛廣告行業,但現在只想盡快逃離。
當時的我瘋了似的連忙逃離。于是我開始用所有能利用的時間看書、聽演講、上名校公開課、參加活動、和不同的人交流。后來我也轉身擠入了互聯網的大潮。首先,我加入了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我被他們所對外標榜的“年輕”、“自由”、“激情”、“碰撞”所吸引。我滿懷著“改變世界”的理想來到這個90后組成的團隊。在起初的一兩個月里,我們相處甚歡,常常為了幾個idea吵的面紅耳赤,常常加班到凌晨,一起出去喝酒擼串聊著萬一公司上市了財務自由了要去周游列國迎娶女神的偉大夢想。
但這種理想中的狀態僅僅維持了三個月,正如同大多數的90后創業團隊一樣,缺乏經驗的我們,一個戰略性的決策失誤,讓我們走到了盡頭。由于資金鏈斷裂,由于我們對自己的產品缺乏長遠的規劃,沒有投資者再愿意投錢給我們這群孩子揮霍。后來,我們終于決定解散。后來,我去了一個成熟的大型互聯公司,也就是現在的公司,我在里面做一個螺絲釘。
一年多以前,剛來的時候,我同樣是心潮澎湃,每天半夜睡不著交想著我那偉大的策劃案;當屢屢被上級主管否決后,我對工作開始產生厭惡,我覺得領導都是傻逼不懂我的創意,我澎湃的心開始漸漸冷卻,開始有了一種“混日子”的心態,“反正它也就是個工作,做一天算一天吧”。
而現在,我發現我面對現在的工作又有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認識:我現在的工作,是為了給自己積累資源,是自己看清未來方向的墊腳石。我現在已經很少抱怨同事、抱怨領導,因為我沒有把他們看的那么重要,我也沒有把自己的“想法”看的那么重要。在選擇自由、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把時間放在“思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別人不認同我的想法”這兩件無聊的事情上,你所要做得,僅僅是做好你能做好的任何一件事情。
在白天,哪怕我的“創意”、“想法”被我的上級否定,哪怕我心懷不滿,我都虛心接受,畢竟,很多東西,不同人的看法不同,發現別人的牛逼之處,才是一個聰明人所需要具備的;在晚上,我會堅持寫公眾號,哪怕看的人不多,但我也獲得了一種“釋放”的感覺:畢竟,在這個地方,我可以隨心所欲的書寫,而不用滿足任何人的需求,不用考慮所有復雜的人際問題——每天的寫作、跑步、閱讀——讓我將白天承受的壓力,釋放殆盡。
- 閱讀上文 >> 熟背這13句話,追上銷售冠軍很容易!
- 閱讀下文 >> 三只松鼠20億年銷售額,能拉動堅果炒貨全品類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