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
關于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觀點有很多,有些說要有十項技能,有些說需要有三個條件,有些說需要做到十五點,等等等等,致使我們看完這些心靈雞湯后感覺自己已經具備這些素質了啊,這十個要素里面已經具備六個了,剩下的還不好解決嗎,這樣四舍五入的想法,相信是在我們受了十多年的義務教育之后,必備的技能。
那么,既然我說創業者只需要具備一種素質,那么是否有了這個素質就一定可以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了呢?答案是80%。當然這是有前提的,第一,你具備普通人應該有的身體素質和條件。第二,假設你是一個理性的可以不斷完善自我的人。
具備了以上兩個前提條件,你只需要有一種能力,離成功就不遠了,那就是“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為什么是這一條呢,下面進行具體論述。
產品研發完畢,就可以靜待成功了嗎?
曾經看過很多朋友,在產品上線之前,兢兢業業,不是跑廠家,就是搞調研,為了獲得某個專業人才,不惜花重金,飛來飛去,畢竟這些都是大家公認的前期投入階段嘛,下了N年的決心,終于辭職成功,攢了N個月的工資,總不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吧。的確,“6個月”常常被用來指代創業公司埋頭苦干開發產品的那個階段,要在6個月里堅持不懈,克服困難,把自己的夢想變為現實,別說那些高精尖的科技產品,就像小零食這樣的產品,筆者就看到一位創業的朋友用了半年時間才把它上線。
上線之后呢,是不是該歇歇了,稍有經驗的創業者都會告訴你,這僅僅是開始!小時候我們曾經被很多的童話故事欺騙過,其中就包括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做人要低調,諸如此類,不能說那些觀點沒有可取之處,起碼這些理論不太適合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創業這件事。僅就app為例,國內應用市場在統計上有著超過400萬個的量級,但僵尸應用占8成。
所以產品推廣至關重要,有一種說法叫做像做產品一樣做營銷,說的就是這一點。我們在思考一件事情的重要性的時候,可以用極端法和反證法。比如,一個公司只做好產品,不做營銷,是否可行,或者只做營銷,不做產品是否可行。
產品沒做好,就一定是失敗嗎?
在互聯網時代涌現了大量奇葩,比如曾經的芙蓉姐姐,鳳姐,現在的馬佳佳等等,如果說一開始的炒作還停留在以丑為美的初級階段,那么現在的炒作起碼要用一個聽起來還有點意思的創業項目來包裝了,比如前一段被廣泛傳播的一個視頻,里面描述了中國80%的男士有手淫的需求,從而開發了一個APP和與之匹配的智能硬件,視頻全篇實際上是在說一件沒有的事,但是搏得了很多人的關注。
也就是說現在你甚至不用有產品,只要大家覺得你有意思,你自己就是品牌,你自己就是產品。更不用說像老羅這樣做手機的,他的rom一出現,實際上是被別人罵到第二代的,也就是你在一個領域有一定的話語權,即使產品有瑕疵,還是可以成功。
而作為一個普通的創業者,即使你有錢,只要你的產品一經推出,100%是有缺點的,只有經過用戶的不斷體驗和磨礪,最終才能成為有口碑的爆款。
更多的創業者實際上是死在了從產品推出到產品成為爆款的路上。
互聯網時代的兩級傳播
說了這么多推廣的重要,那么作為普通創業者應該如何去做?我總不能像老羅一樣包下一個劇場去做一個發布會吧。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方法,那就是一定要成為“意見領袖”,先看看百度百科上對意見領袖是這么定義的:
“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
兩極傳播是指企業平常發布的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眾,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節,再由他們轉達給相對被動的一般大眾,其模式如下:大眾傳播一意見領袖一一般受眾。
這條由美國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理論,至今都發揮著它的作用,我們普通大眾,實際上對于很多最新的政策,最新的理念是不理解的,這時候就需要意見領袖這個角色站出來為大家解讀,當然解讀的過程中會帶有各種個人色彩,而我們喜歡的也就是這種個人色彩,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沒關系,只要十個人當中有一個同意就夠了,這樣經過長時間積累,意見領袖的言論就可以相當有影響力,即使你只有1000個擁護者,那也足夠你做自己的事情了,這就是現在經常被提到的“粉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