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影響的某財經媒體組織的大型商務活動上,作為主講嘉賓的我結識了許多在商界呼風喚雨的人物,這些人的形象和聲音多次出現在主流的傳播工具中。
說老實話,他們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名聲震天的企業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自然也就不需要我來做更多的闡述了。我更關心的是,他們為什么會有今日之成就。除了運氣好之類的東西外,還有什么能支撐他們一路披荊斬棘走到今天并取得輝煌之成就呢?
事實上,在若干年以前,他們也曾經有落魄、無奈之舉,只不過內心的掙扎和痛苦在經歷了徘徊后終于選擇了自己決定自己命運的道路。
前段時間,接觸了好幾位40左右的企業總監級人士,從他們述說中,好像一邊倒的都對現有的職位、待遇或工作環境產生了厭煩,感覺自身的激情正在泯滅,斗志正在消退,為此他們想請我幫助他們物色新的發展空間,一旦找到合適的平臺,他們也希望借此打造事業第二春。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我發現其實他們自身條件都很優秀,為此有些奇怪,當然啰,幫助他們物色新的價值施展舞臺這是沒問題的,但問題是,他們為什么不嘗試自己做老板呢?
照理,他們完全有這個條件和理由也有這個能力啊!
看來,他們身上缺少些東西。
到底缺少什么呢?
寫到這里,我不由想起這樣一則故事:
巴拉昂是一位年輕的媒體大亨,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迅速躍身于法國五十大富翁之列。
他死后,遺囑中說到:“我曾經是一位窮人,在以一個富人的身份跨入天堂的門坎之前,我把自己成為富人的秘訣留下,誰若能通過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成為富人的秘訣,他將能得到我的祝賀,我留在銀行私人保險箱內的100萬法郎,將作為睿智地揭開貧窮之迷的人的獎金,也是我在天堂給予他的歡呼與掌聲。
人們紛紛寄來答案。
有人說:“當然是金錢了,有了錢,就不會再是窮人了”; 有的說:“是機會”;有的說:“是技能”;還有的說是:“是幫助和關愛。”……總之,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在這位富翁逝世周年紀念日,他的律師和代理人在公證部門的監督下打開了那只保險箱——在48561封來信中,唯一與巴拉昂的答案符合的,卻是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的回答:
窮人最缺少的是——野心。
雖說把這個故事拉進來有些牽強附會,但同樣的道理是,我們許多優秀的人士恰恰缺少的是創業的決心和野心,所以他們滿腦子想得也都是去如何打好工和做好工,當然,這是無可厚非,但從我和他們接觸中發現有些人士的心態是需要調整,否則不與時俱進,不以科學的發展觀來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的話,恐怕更多的會自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