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吉:“上海本土企業高管膽子太小,根本出不了大企業家。”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名譽院長劉吉:“要成為企業家,天賦很重要,要有高智商、高情商,還要有高膽商,上海本土企業高管膽子太小,根本出不了大企業家。”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名譽院長劉吉日前在出席“建設創新型企業主體論壇”時非常激動地表示,這也是為什么上海外資企業往往能夠更加如魚得水的重要原因。
譚小芳認為,“膽商”的含義,就在于有膽識,有膽有謀,還要有成就企業家膽識的環境。也許劉吉想說,上海的文化表面開放,實際很保守,這跟長期形成的文化和性格有關,他真正想表達的,仍然是國企領導人的選拔機制,這才是“創新的最大阻力”。下面,我們看看膽商過人的商界案例吧——
一、和田一夫
國際零售巨頭八佰伴前總裁和田一夫,原來是一家蔬菜店的老板,曾是全世界商家景仰的英雄。1997年,快速擴張的日本八佰伴的意外破產使他一貧如洗。但年逾古稀的和田一夫痛定思痛后,又開始了重新創業,在南京的一次會議上,和田先生強調說,市場發展就是不斷創新和淘汰的過程,只有永遠保持活力、持續創新的企業家和企業,才能堅強的生存下去。
二、浙商群體
浙商群體,象娃哈哈的宗慶后、青春寶的馮根生、德力西的胡存中、正泰的南存輝等等。他們原本都沒讀過多少書,但一個個都能把所在企業引領到所屬行業主導地位,除了對市場敏銳、悟性外,還與他們的魄力、堅持和韌性有關。
譚小芳了解到,他們創業時,周圍的輿論和環境遠沒現在寬松,面對今后的未知和前景的莫測使得他們顧不上個人利益的得失,因此,他們完全是憑著沒有退路,背水一戰的膽量而最終成就事業,造就輝煌!
這幾年,譚小芳因為講課和咨詢項目的緣故,經常在外出差,耳聞目睹的很多事情感覺也蠻有趣,就象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許多人拼命讀書、拼命考證的目的,是希望找到好工作,好飯碗,擁有高額的薪水和舒適的環境,在一張張充滿朝氣、激情洋溢的臉上,全然沒有打算給自己造飯碗的豪氣。
學士、碩士、博士,一個個出來,都熱衷于去給別人打工,尤其是給那些沒讀過幾年書的集團老板鞍前馬后使喚而樂此不疲。他們意識中沒有創業的沖動,因為害怕失敗和風險,因而膽量不足。
記得民間則流傳這樣一個成功之道:一膽二力三功夫。即第一是膽量,第二是力量,第三才是功夫(科學管理或專業技術)。這是創業時期的方法排序。譚小芳(官網www.tanxiaofang.com)了解到,許多知識分子抱怨腦體倒掛,說不三不四的人發了財,言語中滿是不平和憤慨,現在看來其實也不應有非議,為什么呢?在你安逸、穩定的環境里別人承擔風險、忍受辛苦,他賺錢也是應該的,而你不敢冒風險,老只是指點江山,隔岸觀火,瞻前顧后,難道機會和幸運會走進你嗎?成功者有時并不是靠專業嚴謹的知識和訓練有素的功夫塑造起來的。
比如,在昨天《資本與商業模式的力量》課堂上,有兩家企業的學員講述了他們企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