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蘊含著盈利的機會,也包括失敗的可能。企業要想取得預期的回報,就必須很好地管理風險
當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尋找某天可接替他的投資經理時,他將標準設得很高。2007年3月初這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局主席,在每年一封寫給股東的信中表示,理想的人選將是“從遺傳基因上就已經注定可識別和規避大風險的人,包括那些以前從未遭遇風險的人”。
其他的要求還有:“獨立思維能力、情緒穩定以及對人和機構的行為有敏銳的洞察力”。這種評論對所有投資者包括那些從未管理過大筆資金的投資者來說,都是需要非常重視的。任何一位共有基金所有人都可拿自己與巴菲特的標準進行對照。無論有多節儉,每個人或者每個家庭都需要制定“資產建設”計劃,應對已知和未知的風險。如果你能預測、保持冷靜和增加市場的感知力,那就更好。
也許是巧合,巴菲特的言論來得正是時候。就在2007年2月28日,信公布的兩天前,美國股市遭遇了4年來最慘的一次損失,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416點,跌幅達到3.3%。巴菲特的言論很清晰,只是還不夠。要真正解決問題,投資者還需要向前看,去預測。這并不是說一定要在事情發生前預測到未來,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預測要求的是,在災難找到你之前采取正確的保護措施。
近年來,出現了將風險分割成小份、然后通過復雜的金融工具出售給多個投資者的趨勢。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發放給信用記錄不佳的借款人的貸款,情況就是這樣,它們被重新打包成證券進行出售,從而將相關的風險分散到整個金融系統。這讓準確捕捉次貸損失的發生律變得極其困難。
由于這場危機,人們已開始呼吁,在創造復雜金融工具轉移被分割的風險時,要提高這些工具的透明度。
這場危機在全球造成的影響,也凸現出全球擴張如何能導致風險的擴散,有時候甚至會擴散到人們意想不到的角落。
不過,美國次貸市場的動蕩以及隨后的信貸市場危機,或許也能帶來風險管理方面的其它啟示。預計遭受損失的那些組織將會重新評估自己的風險管理體系。
強化企業內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