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2-21 Hachinohe微網結構
Hachinohe微網采用光纖通訊,通過上層中央控制器對微網進行能量調度管理,內容包括:
a)每周供需計劃(控制目的為計及環(huán)境因素,燃料成本等情況下,最小化購電成本,最大化微網經濟效益)
b)每3分鐘一次的經濟調度(根據預測需求和實際需求之差對分布式發(fā)電出力進行調整)
c)1s級的潮流控制(避免負載波動和分布式電源波動對電網產生影響)
d)10ms的頻率控制(用于保障孤島運行的電壓和頻率恒定,孤島運行時,蓄電池首先作為電壓頻率控制單元,逐步過渡到由內燃機提供電壓和頻率支持)
Hachinohe微網從2005年10月開始運行。2006年10月至11月期間,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孤島運行測試,驗證了微網的穩(wěn)定性。
2.3.2新型配電網絡計劃
新型配電網絡計劃(2004-2007)的目的是發(fā)展含有分布式電源和無功補償、動態(tài)電壓調節(jié)裝置的的新型配電網絡,包括兩個子計劃,其中一個為Akagi示范工程,主要研究無功補償裝置對配電網絡的影響;另一個就是知名的Sendai微網示范工程[82],見圖2-22。Sendai微網的典型特征,就是將供電質量分為A,B1,B2,B3四個等級。根據不同級別的用戶需求,通過對微網的調度管理,可以實現(xiàn)向各級負荷提供不同等級供電質量的目的。Sendai微網于2006年進行了虛擬負荷運行測試,并于2007年8月投入正式示范運行。

圖2-22 Sendai微網結構
2.3.2其它微網示范工程
除了NEDO之外,日本其它一些組織也致力于微網研究,并建立了各自的微網示范工程。
1)Shimizu微網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