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是春秋時魯國的巧匠。鋸子沒有發明之前,生產生活需要的木材基本都是用斧子砍樹,刀子修整,效率很低。有次魯班上山伐木,一不小心,手被一種野草劃破了,他摘下草葉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魯班就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經過多次試驗,終于發明了鋸子,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由此可見,有時候一個很簡單的創意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施必牢防松螺母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公元前三世紀阿基米德發明了阿基米德螺旋。阿基米德螺旋是一個裝在木制圓筒里的巨大螺旋狀物,用來把水從一個水平面提升到另一個水平面,對田地進行灌溉。16世紀時,開始生產帶螺旋線的釘子,這些釘子能夠更牢固地連接東西。18世紀末,螺絲釘作為固定用件已相當普及。螺紋的每一次升級,都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作為標準螺紋,60度的牙尖角可以在靜載荷的情況下保持自鎖。而一旦工作在振動劇烈或者溫差變化較大的場合就很容易發生松動,造成緊固失效,致使部件或一臺完整的設備損壞、解體,甚致釀成事故。
為解決緊固件的松脫問題,從螺紋緊固件誕生開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作了大量的試驗和研究。他們采用彈簧墊圈、三點壓扁、尼龍防松、金屬鎖片、槽形螺母、開口銷、螺紋膠、雙螺母等各種防松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緊固件會自行松脫的時間,但是均不同程度上存在防松效果差、安裝效率低、環境適應能力差、不可重復使用等缺陷。
施必牢防松螺紋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據研究結果表明,橫向間隙是緊固件松動的主要原因。施必牢防松螺紋通過改變傳統60度螺紋的牙型角,從而改變了整個螺紋副的受力狀態,進一步消除了螺紋間的橫向間隙,而且施必牢螺紋副呈螺旋線形接觸,屬全螺紋配合,提高了螺紋副的保證載荷。對于復雜的劇烈的工況條件下能夠承受比普通螺紋高達三倍的沖擊載荷,大大提高了被連接件的可靠性。
施必牢螺紋技術自20世紀70年代發明以來,被美國首先應用于航空航天以及軍工,后被推廣至民用。2000年進入中國以后,施必牢防松螺母被廣泛用于鐵路、汽車、工程機械,醫療器械等領域,在上海磁懸浮、青藏鐵路等國家重點項目上取得了重大成功,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