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下午,北京國際風能暨展覽會——風電機組技術。北京三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崔新維先生演講:風電機組設計中的技術經濟分析。以下是全文:
崔新維:我先解釋一下題目發出去之后感覺有點大,不是很合適,可能分析這兩個字達不到這個程度,所以就是八個人的一些想法和一些體會拿出來和大家分享。我講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方面呢,我們看看問題的背景。第一個背景就是從國內和國外風力發電產業演變的現狀來看,風電開發商已經成為風電行業當中的一個重心的位置了。這個話怎么解釋呢?在國外通過30年,國內通過10多年的發展,演變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在早期的時候,零部件供應商是重心,因為只有有相應的零部件之后才能做整機,做了整機開發商才能去使。然后到了第二個階段風電機組整機制造商成為行業的重心,包括前端的零部件商,還有下游的開發商,都圍繞整機來開展工作。但是到了現階段,這個特征在中國尤其的明顯,那就是說風電場的開發商是咱們風電行業的一個重心,或者是一個起引領作用的這么一個角色。所以的話,我的題目和這樣一個背景有很大的關系。這個時間是大致的一個估算,估計,不是特別的嚴格,也沒有經過充分的認證,大家可以簡單的分享一下。
從國外大概是這樣的歷程,在國內來看,時間歷程稍微短暫一點,而且應該說是早于國外進入到第三個階段。那么這個里頭的話,什么叫重心,或者什么叫引領作用,包括風電政策的導向和難點問題的出現和研究,或者說產業規模,還有就是做成本核算,諸如此類的比較重要的問題呢,在我們的重心點上比較突出。
第二風電成本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對于海上風電,我前面的三位都提到了海上風電。因為我這里還沒有進入海上風電的領域,我就談談陸上風電。在這三個層面,或者三個環節當中,在早期的時候,風電產業發展早期的時候,對于成本,風電開發商是嚴格控制成本,整機制造商是努力的降低機組成本,零部件供應商極力尋求規模效益,因為每個環節都要賺錢,所以每個環節都有自己賺錢的規律或者約定。
但是進入成熟期,應該說現在逐步逐步進入成熟期,進入到成熟期之后,各個環節的訴求也有一些變化。作為開發商來說,他要做投資回報的核算,他不是說一味的成本控制越低越好,或者造價越低越好,他主要看回報,作為整機企業來看,更多的不是說一味降低機組的造價,而是提升機組的價值,圍繞這個主題,我下面還有一個詳細的展開。作為零部件供應上,更多的考慮零部件的品質和更多的問題。剛才我看到桌子上擺的關于這次大會的主題就是質量問題,可想而知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是有共識的。只有這個問題很好的解決了之后,我認為我們的風電產業,包括開發商,包括整機商,包括零部件供應商,才有可能去談咱們怎么下海的問題。如果我們連陸地上的問題都不能很好的解決,我們去下海必定被淹死。
第三機組對風電成本的影響。過去從一般的設計角度來說,一個機組產品,或者一個機電產品的成本,70%在設計階段就已經決定了,但是在風電行業當中,是存在這樣一個更明顯的特征,更大的程度上,風電機組的成本和制造和運行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