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者磨山風電場地處云貴高原山區,場區地形崎嶇、地質構造復雜,氣候變化頻繁、雷暴活動強,在防雷接地工程設計方面與平原地區風電場存在著較多差別。本文針對者磨山風電場風電機組防雷接地工程建設中采用的工藝、方法以及對工程結果的影響,希望對高原山區風電場的防雷接地工程設計、施工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風電場 接地工程 設計思路
引言
風力發電在我國是一個新興行業,2005年以來,由于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鼓勵,國內的風電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發展的區域上是不平衡的,發展較快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和東南沿海,中南、西南地區的風電發展相對緩慢。風電發展較快的地區由于地形較為平緩,地質構造相對單一,風電場防雷接地工程設計施工技術比較完善,而在風電發展較晚的西南地區,由于風電場多布置在山區,地形崎嶇、地質構造復雜、海拔較高、氣候惡劣,雷暴強度大,在防雷接地工程設計方面與平原地區風電場存在著較多差別,因此如何做好高原山區風電場防雷接地工程,確保風電場長期安全可靠運行顯得尤為重要。
者磨山風電場是云南省第一個核準建設的風電場,也是當時國內外海拔最高的風電場,在風電場建設之初,防雷接地的問題就得到了充分的重視,項目場址年平均雷暴日在70天左右,最大雷電流幅值介于120-140kA。本文主要介紹在者磨山風電場機組防雷接地工程建設中采用的工藝、方法以及對工程結果的影響,希望對高原山區風電場的防雷接地工程設計、施工有參考價值。
1.者磨山風電場的地質條件
1.1機位工程區的地質分布
者磨山風電場地處云貴高原和橫斷山脈交接部位的者磨山上,海拔高度介于2800一3000m,山體覆蓋層主要為新生代第四系殘積層,由淺及深主要分為:
?。?)覆蓋層:覆蓋層,褐黃色、褐灰色粉質粘土,可塑狀,夾板巖、泥巖和石英砂巖碎石、碎塊,頂部多含植物根系。碎塊石含量一般為.s一50%不等,厚度約1一6m,分布山頂平緩地帶和山麓、山坡地帶,平、剖面上分布不均勻。
(2)基巖層:機位工程區基巖層主要為三疊系上統歪古村組的地層。主要分布有板巖層和石英巖層,其中板巖層:淺綠色-暗紅色母巖為粉砂巖和泥巖,淺變余結構,板狀構造,極薄層,厚度大于62m,該層廣(詳細內容請下載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