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13年12月末,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9174.46萬kW,分布在3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臺灣裝機未統計),世界排名第一。
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產業發展正式步入了產業技術升級階段,逐步從量向質的轉變。在整個產業的發展帶動下,風機基礎設計也在不斷演變發展,陸續出現了梁板式基礎、無張力灌注樁基礎、預應力錨栓基礎等。
受限于對不同風機基礎形式的認知,在風電場建設前,很多風電投資企業的老總們常常出現“風機基礎形式選擇恐懼癥”,是“多花銀子買安全”還是“選擇新事物擔風險”?
作為第三方咨詢機構,我方不代言任何專利、不代售任何產品,下面僅從技術經濟性對梁板式基礎、無張力灌注樁基礎及圓形擴展基礎進行淺析。
表1:不同基礎形式技術性比較
基礎形式
|
適用條件
|
在役狀況
|
施工工藝
|
圓形擴展基礎
|
適用各種地質條件
|
被國內絕大部分風電場應用。
|
施工工藝成熟。主要分為:基礎開挖、墊層澆筑、基礎環吊裝、綁筋、預埋電纜管、支模、混凝土澆筑、回填等環節。
|
梁板式基礎
|
適用各種地質條件
|
部分風電場已使用,因運行業績尚淺,尚未大面積推廣。
|
施工工藝與傳統基礎基本相同。但在支模、混凝土澆筑兩方面施工要求比傳統風機基礎高。模板數量會有較大幅增加,模板面積變小。對混凝土塌落度以及施工人員振搗要求都有所提高。
|
無張力灌注樁基礎
|
適用于近海灘涂、沼澤、巖石層、垃圾填埋場以及極軟土質等極端惡劣地質條件。
|
目前尚處于研究階段,并未大面積推廣。
|
與傳統工藝不同。主要分為:基坑開挖、安置波紋鋼筒、超挖部分砼澆筑、放置高強預應力錨栓、放置內筒、回填土、混凝土澆筑。對材料質量及施工人員要求高。
|
對地下水位及邊坡穩定性有嚴格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