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近年來在智能電網創新上成果累累,先后完成了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等32類305項智能電網試點項目,還與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完成了柔性直流換流閥、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系統等近200項智能電網關鍵裝備的研制,并參與編制21項智能電網國際標準。
新華社對此評論稱,國家電網公司全面突破從發電到用電各技術領域的智能電網核心技術,推動我國電網技術在國際上實現由“跟隨者”向“引領者”的轉變。
從國家電網對于智能電網技術的研究方向來看,我國的智能電網與國外的智能電網定義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國際上通常認為,智能電網主要是傳感、信息通信技術與電網基礎設施的高度集成,強調通過電價機制,以及與用戶的互動,進一步提高電網資產利用率以及經濟性。
而從我國對于智能電網的定義來看,還包括新建電網等在內的巨大基礎設施投資。我國的智能電網前也必須加上“堅強”這一定語。堅強,顧名思義是指堅強的電網網架結構,這與我國幅員遼闊,氣候條件多變是密切相關的。事實上,我國擁有的可能是全世界規模最大、運營條件最為復雜的電網。
例如2008年南方地區大范圍冰雪災害一度致使南方多省市電網設施嚴重故障,電力供應被迫中斷。此時就可看出強大網架結構的重要性。此外,我國能源分布存在西多東少的情況,但中東部地區卻是負荷中心,這一現狀意味著需要強大的電力輸送能力,將西部的電力外送到中東部地區,更好地進行資源調配。此外,隨著我國西部地區大力發展水電、風電以及太陽能發電基地,新能源發電上網比重日趨上升,雖然上述都屬清潔電力,但在穩定性、調峰方面對于現有電網是很大的考驗。也迫切需要加快升級西部地區輸電通道,以更好地支持清潔能源發展。相關資料顯示,如果我國沒有建設智能電網,將難以支撐近幾年風電年均增長98%,光伏發電增長近60倍,分布式光伏增長近20倍的迅猛增長。
一張電網需要滿足如此多的功能,背后必然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除了國家電網外,全國還有多個地方政府、科研機構、電力設備企業參與了智能電網創新方面的研究。在新能源并網監測、電力線路巡檢、變電、直流融冰應對冰災、配電自動化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例如研發適用于多種地形和氣候類型的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系統,精度達85%以上。建成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使間歇性、波動性的新能源發電出力轉換成接近常規電源的出力特性。運用直升機/無人機巡檢、輸電線路狀態監測、直流融冰裝置等關鍵設備,提高電網應對災害性氣候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