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就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動能。風能就是空氣的動能,風能的大小決定于風速和空氣的密度。
風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太陽輻射熱引起的。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處受熱不同,產生溫差,從而引起大氣的對流運動形成風。風的能量是由太陽輻射熱引起的,據估計到達地球的太陽能中雖然只有大約2%轉化為風能,但其總量仍是十分可觀的。全球的風能約為1300億千瓦,比地球上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總量還要大10倍。
人類利用風能的歷史
人類利用風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埃及、中國、古巴比倫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風能的國家之一。
公元前利用風力提水、灌溉、磨面、舂米,用風帆推動船舶前進。
到了宋代更是中國應用風車的全盛時代,當時流行的垂直軸風車,一直沿用至今。
在國外,公元前2世紀,古波斯人就利用垂直軸風車碾米。
10世紀伊斯蘭人用風車提水,
11世紀風車在中東已獲得廣泛的應用。
13世紀風車傳至歐洲,
14世紀已成為歐洲不可缺少的原動機。
在荷蘭風車先用于萊茵河三角洲湖地和低濕地的汲水,其風車的功率可達50馬力,以后又用于榨油和鋸木。后來由于蒸汽機的出現,使歐洲風車數目急劇下降。
到了18世紀,在北美洲風力機被用來灌溉田地和驅動發電機發電。
從1920年起,人們開始研究利用風力機作大規模發電。 1931年在蘇聯克里米亞的巴拉克拉瓦(CrimeanBalaclava)建造的100千瓦容量的風力發電機是最早商業化的風力發電機。
我國的風能資源儲量
根據2014年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公布的新一輪全國風能資源評估成果:
我國陸地70米高度風功率密度達到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72億千瓦;
達到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50億千瓦;
80米高度風功率密度達到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102億千瓦;
達到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75億千瓦。
而根據現在的產業技術水平,風功率密度在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風能資源都具備開發價值,輪轂高度一般都超過了80米,有的已經達到120米。也就是說,保守來講,我國陸上風能資源的技術可開發量也在70億千瓦以上。
按風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2000小時計算,70億千瓦風能資源意味著14萬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是2014年全國總發電量(約55000億千瓦時)的近2.5倍。而這還不包括儲量巨大的海上風能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