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最近在能源圈“很熱”,隨著“互聯網+”這一概念的提出,傳統的能源行業似乎迎來了一股革新的思潮。也因為在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開辟一條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新路,而這條路的前景究竟如何?更是引起了業內外的關注。
“能源互聯網是一個多類型能源網絡和交通運輸網絡的高度整合”“能源互聯網與智能電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內容也找不出原則性的不同”“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通道),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全球互聯泛在的堅強智能電網”,各種關于能源互聯網的理解和解讀紛紛出現,人們對此莫衷一是。
能源互聯網概念誕生于十年前
4月22~24日,北京香山腳下,多位兩院院士及5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一場以能源互聯網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會議各方就能源互聯網的概念和架構、能源互聯網的運營機制與市場模式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這是目前為止我國學術界對于能源互聯網最高層次的一次研討會議。
能源互聯網這一概念究竟是何時產生的?長期從事信息與能源電力技術學科交叉研究的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曹軍威認為,2004年英國 《經濟學人》雜志刊發了一篇名為《buildingtheenergyinternet》的文章,是目前最早正式提出這一觀點的文獻。
2008年,美國著名記者、三度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專著《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專門就能源互聯網進行了介紹,這也是經濟學層面對能源互聯網的最初探索。
技術層面的探索大約也產生于2008 年左右,隨著德國提出E—ENERGY計劃,投資約1.4億歐元,充分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以解決未來分布式能源供應為主的電力系統面臨的新問題,以求從配網到循環電網打造一個全新的能源互聯網。
2009年,在美國迪比克市,IBM與政府開始建設首個擁有智能能源網的智慧城市,以求打造連接城市所有資源,包括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
而能源互聯網引起國人的廣泛關注,可能更多是因為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文中暢想了“在即將到來的時代,我們將需要創建一個‘能源互聯網’,讓億萬人能夠在自己的家中、辦公室里和工廠里生產綠色可再生能源”。
隨著2014年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學術會議上提出了“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服務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這一概念開始被更多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