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能評估、微觀選址工作是風場建設初期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降低評估工作中的誤差,增強報告的可靠性。
關鍵字:微觀選址,等高線,空氣密度,可行性, 經驗積累
前言
風能評估、微觀選址工作是風場建設初期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 一個準確、可靠的風能和微觀選址評估報告能夠確保風力發電機組的可靠運行,并為風場投資回報率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我們在歐洲的同事對風場風能的評估誤差可以控制在7%之內,而國內的項目評估,綜合折減系數往往高達30%左右。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根據我對近幾年所做項目的經驗總結和與歐洲同事的探討,主要原因歸納如下幾點:
1. 現場風力數據測試時間過短,所使用的風力數據不具有代表性。
風電場建設之初,現場風力數據至少需要測試2-3年時間,同時還要獲得風電場附近氣象站30-50年風力數據,用于對現場測試的風力數據進行長期修正,以增強風場評估數據的可靠性。
但是在我國,很多項目為了趕工期、追進度,業主往往對現場風力數據只測試一年,甚至更短,也不進行長期修正,從而造成了風場風能評估誤差的增加。平均風速的誤差每增加1%,風場風能的評估誤差就會增加3%。因此,風能評估人員在得到業主所提供的風力數據后,一定要認真整理分析,對漏測的時間段或測試異常的時間段的數據進行修正,以確保得到具有代表性的風力數據,作為風場建設的測算基礎。
2. 風電場地表粗糙度定義存在誤差,增加了風能評估的誤差。
風電場地表覆蓋物特征會對風電場風能的輸出產生重要的影響。森林、草原、農田等不同地表狀態的表面粗糙度有很大區別,而我們在計算機上建立模型的時候,由于手里地圖等資料精度的影響,常常會產生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