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fā)電機組的分類及各自特點
風力發(fā)電機組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
風力機部分――它將風能轉換為機械能;
發(fā)電機部分――它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根據風機這兩大部分采用的不同結構類型、以及它們分別采用的技術方案的不同特征,再加上它們的不同組合,風力發(fā)電機組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分類。
(1) 如依風機旋轉主軸的方向(即主軸與地面相對位置)分類,可分為:
“水平軸式風機”――轉動軸與地面平行,葉輪需隨風向變化而調整位置;
“垂直軸式風機”――轉動軸與地面垂直,設計較簡單,葉輪不必隨風向改變而調整方向。
(2) 按照槳葉受力方式可分成“升力型風機”或“阻力型風機”。
(3) 按照槳葉數量分類可分為“單葉片”﹑“雙葉片”﹑“三葉片”和“多葉片”型風機;葉片的數目由很多因素決定,其中包括空氣動力效率、復雜度、成本、噪音、美學要求等等。
大型風力發(fā)電機可由1、2 或者3 片葉片構成。
葉片較少的風力發(fā)電機通常需要更高的轉速以提取風中的能量,因此噪音比較大。而如果葉片太多,它們之間會相互作用而降低系統(tǒng)效率。目前3 葉片風電機是主流。從美學角度上看,3 葉片的風電機看上去較為平衡和美觀。
(4) 按照風機接受風的方向分類,則有“上風向型”――葉輪正面迎著風向(即在塔架的前面迎風旋轉)和“下風向型”――葉輪背順著風向,兩種類型。
上風向風機一般需要有某種調向裝置來保持葉輪迎風。
而下風向風機則能夠自動對準風向, 從而免除了調向裝置。但對于下風向風機, 由于一部分空氣通過塔架后再吹向葉輪, 這樣, 塔架就干擾了流過葉片的氣流而形成所謂塔影效應,使性能有所降低。
(5) 按照功率傳遞的機械連接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有齒輪箱型風機”和無齒輪箱的“直驅型風機”。
有齒輪箱型風機的槳葉通過齒輪箱及其高速軸及萬能彈性聯軸節(jié)將轉矩傳遞到發(fā)電機的傳動軸,聯軸節(jié)具有很好的吸收阻尼和震動的特性,可吸收適量的徑向、軸向和一定角度的偏移,并且聯軸器可阻止機械裝置的過載。
而直驅型風機則另辟蹊徑,配合采用了多項先進技術,槳葉的轉矩可以不通過齒輪箱增速而直接傳遞到發(fā)電機的傳動軸,使風機發(fā)出的電能同樣能并網輸出。這樣的設計簡化了裝置的結構,減少了故障幾率,優(yōu)點很多,現多用于大型機組上。
(6) 根據按槳葉接受風能的功率調節(jié)方式可分為:
“定槳距(失速型)機組”――槳葉與輪轂的連接是固定的。當風速變化時,槳葉的迎風角度不能隨之變化。由于定槳距(失速型)機組結構簡單、性能可靠,在20 年來的風能開發(fā)利用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變槳距機組”――葉片可以繞葉片中心軸旋轉,使葉片攻角可在一定范圍內(一般0-90度)調節(jié)變化,其性能比定槳距型提高許多,但結構也趨于復雜,現多用于大型機組上。
(7) 按照葉輪轉速是否恒定可分為:
“恒速風力發(fā)電機組”――設計簡單可靠,造價低,維護量少,直接并網;缺點是:氣動效率低,結構載荷高,給電網造成電網波動,從電網吸收無功功率。
“變速風力發(fā)電機組”――氣動效率高,機械應力小,功率波動小,成本效率高,支撐結構輕。缺點是:功率對電壓降敏感,電氣設備的價格較高,維護量大。現常用于大容量的主力機型。
(8) 根據風力發(fā)電機組的發(fā)電機類型分類,可分為兩大類:
“異步發(fā)電機型” “同步發(fā)電機型”
只要選用適當的變流裝置,它們都可以用于變速運行風機。
異步發(fā)電機按其轉子結構不同又可分為:
(a) 籠型異步發(fā)電機――轉子為籠型。由于結構簡單可靠、廉價、易于接入電網,而在小、中型機組中得到大量的使用;
(b) 繞線式雙饋異步發(fā)電機――轉子為線繞型。定子與電網直接連接輸送電能,同時繞線式轉子也經過變頻器控制向電網輸送有功或無功功率。
同步發(fā)電機型按其產生旋轉磁場的磁極的類型又可分為:
(a) 電勵磁同步發(fā)電機――轉子為線繞凸極式磁極,由外接直流電流激磁來產生磁場。
(b) 永磁同步發(fā)電機――轉子為鐵氧體材料制造的永磁體磁極,通常為低速多極式,不用外界激磁,簡化了發(fā)電機結構,因而具有多種優(yōu)勢。
(9) 如根據風機的輸出端電壓高低化分,一般可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