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和專利權人何立武
摘要:風力發電機的自適應風輪,可實現:風速1米/秒條件下起動;其性能:風速在3~5米/秒條件下,和現有直徑相同的風輪相比發電功率至少增加50%。在更大的風速條件下,發電功率增幅會有所下降,但仍會增加。
全球石油和煤炭資源面臨枯竭,傳統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各國都在積極開發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并把希望寄托于風能和太陽能項目。但是,目前風能和太陽能的發電成本遠比水電和火電高。據觀察,現有的風力發電機,特別是大功率風力發電機,多半時間都處于停機狀態;部分風電場的風機雖然在轉動,但發電量不高;還有個別地方的風電項目被外界稱為“形象工程”。綜合看來,目前的風電場風機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是什么影響風機效率呢?筆者認為,風力發電機效率高低的關鍵在于風輪。
一.現有風機風輪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有風機發出額定功率的條件是,風速11~13米/秒(6級風),據觀察,北京地區6級以上的大風每年只有幾天。現有風機的額定功率往往很大,但年平均發電功率卻很小。據了解,北京地區年平均風速約3米/秒,這正是大型風機的起動風速,如何在北京發電?現有風機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如下3條。
1.風輪實度低,造成風能利用系數小
我國現有的各種大小風機風輪多數只有3片風葉,葉片細而長,其實度(葉片總面積與掃過的面積之比)僅約4%。與之可類比的直升機旋翼葉片的數量是隨直升機的重量增大而增加。例如,4噸重的“直9”直升機是4片旋翼,直徑為11.5米;56噸重的“米-26”是8片旋翼,直徑是32米。直升機旋翼的實度約為8%,是風機風輪實度的2倍。旋翼是直升機的關鍵技術,各國投入巨資進行吹風等研發試驗,目前該技術已經成熟,旋翼技術是風機風輪設計的可靠參照實例。和直升機旋翼相比,由于風機風輪的實度低,目前風力發電機的效率必然較低。
2.風輪風葉翼型是固定的,不能適應不同的風速
風力發電機風輪風葉的翼型一般按風速8米/秒設計的,在此條件下風能利用系數最高。由于風速大小是隨機的,無論風速小于或大于8米/秒,風葉效率(升阻比)都會下降,這與直升機旋翼定速旋轉完全不同。風輪葉片大部份時間都在非設計狀態下工作,不但總體效率低,而且起動困難。
3.目前的風輪葉片無法靠增加寬度的辦法提高實度
飛機機翼設計成大長、寬(展弦)比,才能獲得較大的升阻比,并具有較高的效率。如果單純增加葉片寬度,阻力會急劇增加,升阻比下降,現有風輪葉片無法靠增加寬度的辦法增加實度提高風能利用系數。
當然,問題還有很多,現暫不列舉。
二.技術改進方向

如上圖,以筆者的發明專利《風力發電用自適應風輪》(專利號:2008 1 01015693.5)為例做一簡單介紹。該風輪由3~4個葉片組成,葉片較寬,每個葉片由若干個羽片組成。其優點在于: